技艺|恩州山中出奇石 精巧雕刻夺天工( 二 )


阮元 , 字伯元 , 史载其治学涉猎甚广 , 在金石方面造诣极高 。 他曾收藏由茶坑石制作的墨砚 , 并极为珍爱 。 据《端砚记》记录:“(茶坑石)石璞外层五色斓斑 , 阮伯元制命工刻为砚山 , 有霜林一幅 , 丹黄相间 , 极为工致 。 ”阮元所写的其中一首砚铭描述:“此恩平茶坑绿石 , 质润而坚 , 有黄龙气 , 与端溪北石之绿端 , 枯而无气不同” 。 得到学问大家如此礼赞 , 茶坑石“身价百倍” , 据传此后还被定为贡品 。
精雕细琢流程繁复
而从制作墨砚开始 , 恩平能工巧匠根据茶坑石的纹理特点 , 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雕刻技艺 。 而且茶坑石可用于制作砚雕、印章雕刻和摆件等多种工艺作品 , 因此技艺与作品相得益彰 , 成就了恩平独特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茶坑石雕刻主要有片雕、镂雕、浮雕、磨刻等 。 其中片雕是半圆雕或立体雕 , 是恩平茶坑石雕刻技艺中的基本;浮雕又分为浅浮雕、高深雕;磨刻是从浮雕中结合恩平茶坑石独特的材体逐渐衍变形成的 。
据介绍 , 茶坑石雕刻技艺的工艺流程有采矿、养料、选材、设计、勾图、除浮、大雕、精修、抛光、捺蜡等 , 每个流程各有要求和特点 。
其中 , 在设计环节有“敲、观、描、定、修”5个步骤 , 即“敲击闻声防裂变、观颜察纹量身裁、描龙绘凤腹中空、气定神闲见山水、修身养性显真章” 。
到了大雕环节 , 需要用到茶坑石雕刻技艺的独特工具“肩铲” , 其使用的铲法主要包括推(波)、刨(平)、犁(深)、转(角)等 。
而精修环节 , 则是用手工刻刀将细节精雕细琢 , 加强观感和美感 。 据悉 , 茶坑石雕刻的刀法融汇了南北石雕、玉雕的刀法 , 主要技法有镂、戳、角、刺、挑、磨等 。
不少雕刻专家表示 , 茶坑石的设计、雕刻重视石材的皮层 。 因茶坑石皮层有多重黄色 , 并随着雕刻的深度不同而层次分明 , 雕刻艺人们善于用其表现古币的锈迹、霜染的树林、远山秋色、大漠风沙、谷穗的金黄、衣襟的黄缎、黄土的暗红、宫廷的华丽、动物的毛色等 。
精湛技艺顽强传承
茶坑石雕刻技艺以工艺美术表现丰富、工具独特、重皮顺纹俏色、因皮因纹因色施艺等特点而为业界所赞誉 , 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但这种独特的技艺在上世纪曾经历一段几乎失传的蒙尘岁月 。
据介绍 , 经历清中期的辉煌后 , 当时仍以墨砚为主要产品的茶坑石雕刻 , 因各种原因退出珍品行列 。 在清末和民国期间 , 茶坑石雕刻技艺虽然一直在民间流传 , 但不断式微 。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 恩平旧的石砚厂因经营不善而停产 , 其中师傅等相关人员被遣散 。 在市场上 , 因现代化工艺品对传统工艺品形成冲击 , 茶坑石雕刻工艺品生存空间不断萎缩;加上茶坑石雕刻技艺学艺周期较长 , 对从业者的文化修养要求较高 , 年轻人不愿学艺 , 人才呈现断档的趋势 , 种种因素让茶坑石雕刻技艺一度被埋没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