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一河|苏州河:寸寸用心,精雕细琢打磨生活典范

一江一河|苏州河:寸寸用心,精雕细琢打磨生活典范
文章插图

▲景观提升后的苏州河华政段滨水步道。 本报采访人员 邢千里摄
如果岁月中有一条河相伴,那一定是件有意思的事。被称作“母亲河”的苏州河,就这样流淌在很多人的心里和日常。
曾经,苏州河畔的生活大抵可以从原住民的口述,或历史上的桥名略知一二:老闸桥、老垃圾桥、新垃圾桥……如今的苏州河,水清岸绿,岸边可漫步,水中有赛艇,还间或点缀着卓然新姿的保护建筑。
“一江一河”贯通取得阶段性成果,将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人民。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今年以来,上海精雕细琢、寸寸用心,提升岸线空间品质,让“一江一河”成为凝聚人气的公共活动新地标。聚焦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滨河步道“一带十景”全线开放,“苏河之冠”渐趋闪亮,通过空间营造、功能入驻,成为沿线景观亮点和功能节点,更在反复打磨间强化了亲水岸线的人民性。
如今,更多桥下空间改造提升,沿线居民区临河空间开放共享,蜿蜒在人民城市中的母亲河就此有了可亲、可近、更可期的表情。
看得见风景的老楼,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面朝苏州河的河滨大楼,被誉为“远东第一公寓”,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今年72岁的蔡体珠在此住了71年。她见证过苏州河商贸兴盛,也经历过需要掩鼻绕行“变黑变臭”的曾经,更等到了它跃变为“城市会客厅”的美好今天。
10月,蔡体珠透过自家窗户观摩了“上海赛艇公开赛”。翻飞的船桨,让她想起儿时见过的手摇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商小贩在苏州河上“讨生活”,小小泊船也为沿河居民带来南北行货。蔡体珠最期待的是,循着窗口飘进的叫卖声,跟着父母下楼,看船上伸出一根窄木板连上岸,小贩一踏一跳间递上挑好的西瓜,晚上啃着瓜就着拂过水面的凉爽而消夏。
后来,机发船代替了手摇船,柴油味在河上弥漫,水体变黑变臭,再加上附近码头电喇叭调度声,蔡体珠家的窗渐渐不敢开了。
一江一河|苏州河:寸寸用心,精雕细琢打磨生活典范
文章插图

▲河滨大楼外立面修缮一新,成为“一江一河”风景的一部分。本报采访人员 叶辰亮摄
本世纪初,苏州河治理拉开大幕。蔡体珠趴在窗口看河道清淤,河水在一锹一铲中逐渐清透。彼时,河滨大楼居民们还收到这样一份礼物——用挖出的淤泥烧制的小物件。蔡体珠说,这既是纪念也是警示: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
如今,天气好的黄昏,蔡体珠喜欢沿着北苏州路散步,看河面上水鸟飞来啄去。两岸空间改造提升,彻底解决了“近河不亲河”的尴尬;设计感十足的“世纪同框”取景点集纳了河口段两岸百年建筑、陆家嘴“四件套”摩天大厦,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她的散步路线也一直延伸到外白渡桥,900多米的虹口段“走不厌,看不厌”。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