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板|【港城印记】连云港市陇东火柴厂的那些事

收集“火花”曾经也很时髦,风靡一时。但凡是火花爱好者,或多或少都收集过“花果山”、“锦屏山”,几枚乃至几套。火花,即是火柴盒上的贴画,也就是火柴的商标。“花果山”、“锦屏山”火柴是连云港市陇东火柴厂的产品,是老百姓那个时候的生活必需品,也是港城人民深深的印记。
李老板|【港城印记】连云港市陇东火柴厂的那些事
文章插图

(陇东火柴厂生产的“花果山”牌火柴商标)
陇东火柴厂是连云港市解放后首家公私合营企业,1949年7月实现公私合营。
李老板|【港城印记】连云港市陇东火柴厂的那些事
文章插图

(全市第一个公私合营的企业—张荣山创办的陇东火柴厂)
解放前,新浦有一家名为三益的私营木材厂,平时经营些木材和木材加工的生意,兼营家具,这个私营木材厂的老板叫李明发。上世纪40年代,正是动荡的年代,李老板偶然在青岛发现了一套制造火柴杆的设备,于是就琢磨给自己的生意再增加一个项目,那就是制造火柴杆,然后返销到青岛和上海,这些已经有火柴厂的地方。
既然有了这个想法,李老板便开始着手了解市场,他发现连云港的市场上,做火柴杆用的杨、柳木很充足,制造出火柴杆返销青岛、上海的话,相当有利可图。但是,投资就需要资金,于是李老板便开始四处寻找投资人,经几个中间人的介绍,终于找到一个名叫张荣山的投资人,并决定双方合作,由张荣山代表投资方出资购买青岛的制杆设备,管理后期经营,而三益木材厂则以场地和电源设备作为股份投资合作,对外仍挂木材厂的招牌,对内则为独立制杆部,独自核算,各负盈亏。
然而,这个制杆部开工后不久,因为社会局势变化,火柴杆一直卖不出去,被迫停产处理。直到1948年11月7日新海连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关部门经过调查发现,陇海铁路东海段火柴厂很少,而本地又具备非常好的生产火柴的条件,不仅原料充足,而且还有张荣山所创办的火柴杆制杆部基础,只需要再添置部分设备就能够生产火柴。
于是,当时的市政府派出代表和张荣山协商,并最终确定以公私合营的方式,组建火柴厂,并由张荣山提出,市政府批准,把这第一家火柴厂命名为陇东火柴厂,商标为“锦屏山”牌。
开业之初工人月薪发的是粮食
火柴厂成立之初,最紧要的是工人、设备和原材料,仅靠张荣山原来制杆部的工人,显然不够。于是,除了在本地招收工人培训之外,张荣山听闻青岛火柴厂停工,有不少工人失业在家,就立即赶到青岛,招收了一批制造火柴的熟练工。
这批工人到厂里的第一件事,便是商定工资。而当时商定的工资在现在看来非常不可思议,是以粮食来计量的。在张荣山关于火柴厂的一些回忆材料中,有当时工人的具体工资,制火柴的配药工和盒料工月薪小麦600市斤,装盒工和排杆工月薪小麦500市斤,旋皮工、切杆工、锯木工月薪小麦360市斤,张荣山以及管理人员月薪小麦400市斤。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