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走遍中国」安徽·泾县( 二 )



宣纸诞生于泾县绝非偶然 , 它得益于这方水土独特的地理物候条件 。 支流密布的青弋江在古老的地质流变中形成河谷冲击平原 , 孕育了沙田长杆纤稻草 。

皖南山区喀斯特地貌的峭壁石缝隙间生长着我国独有的青檀树 , 而宣纸正是以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 。

画像上的人名叫曹大三 , 宋元之际正是这个逃难来到泾县的人为了糊口活命 , 选择了以造纸术为生计 , 带领族人潜心研究宣纸制作技术 , 把宣纸制作工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薄薄一张宣纸 , 宜书宜画 , 百折不损 , 一纸长寿千年 。 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书画精品大都赖此长古留存 , 可谓功德无量 。
2006年5月20日 , 宣纸制作技艺被国家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09年9月 ,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传承
宣纸工艺中 , 捞纸是纸张成型的第一关键环节 。

抬帘掌帘 , 两人协作听水的声音 , 感知竹帘晃动的韵律 。 他们每一组的动作流程只能捞出一张纸 , 在千百次的重复中两个人都不能出现任何失误 , 否则纸张就会厚薄不一成为废品 。 捞纸工的精湛技艺需要日积月累 , 要精准而又能根据纸浆的变化随时调整 。
而抬帘掌帘一对搭档则需要几年时间的合作才能在力道、节奏、协调等方面达到精准同步和高度默契 。 其实这才是宣纸的核心竞争力 。

传统的宣纸最大的幅面只有两丈 , 这对于喜欢大幅制作的当代国画家来说是一种局限 。 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创作于1959年 , 它宽9米 , 高5.5米 , 这样的尺幅十分罕见 。 当年是由十三张乾隆年代的丈二匹宣纸拼接而成 。
当时画家们就特别希望能有一种大尺寸不用拼接的宣纸 , 以供他们尽情描绘当代壮丽的生活景象 。

宣纸之所以至今仍然采用人工生产的方式 , 不是因为没有进行技术革新 , 而是人工使用机器造出的宣纸达不到画家对宣纸润墨微妙变化的需求 。
宣纸生产的另一个主要工序是晒纸 , 捞纸之后就是晒纸 。 晒好的宣纸在经过剪纸盖章程序后就可以封存了 。 宣纸制作是这个小县千年工匠精神的凝聚和升华 。
古村落

这个世外桃源般静谧安详的古村村落叫做查济村 。 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但是却大有来头 。
查济村始建于唐初 , 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查济村就有了自己的村落规划图 。 村外有四门三塔 , 又有三条小溪穿村而过 。
主溪流许溪河两岸为村中心 , 因为左岸村民的祖上来自济阳郡 , 而右岸村民以查为姓 , 因此两岸合称则为查济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