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苏权科和他的另一座港珠澳大桥

新华社珠海12月11日电 题:苏权科和他的另一座港珠澳大桥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浩明
12月 , 北国已是千里冰封 , 南国珠海依然暖阳高照 , 从情侣路向东南眺望 , 一条巨龙横卧在伶仃洋的碧波之上 。
港珠澳大桥 , 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 历经6年筹备、9年施工 , 数万名建设者披荆斩棘 , 2018年10月建成通车 。 3年多时间过去 , 慕名而来的游客仍然会发出一声声赞叹 。
对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来说 , 这座大桥的建成通车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 让他魂牵梦绕的 , 是“另一座港珠澳大桥”——数字港珠澳大桥 。
“也就是在物理大桥的基础上 , 通过三维建模和运维业务映射建成数字化大桥 , 把包括建设过程、运行、维护、检查和状态的各种信息加载上 , 和真实的大桥在各种状态下都要很相像;物理世界的每一个螺丝钉 , 在数字世界中都有对应 。 ”谈到这座“桥” , 苏权科滔滔不绝 。
他介绍 , 这项工作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期就开始酝酿了 , 2019年底正式启动 , “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 。 预计该项目将在2022年底基本完成 , 而全面的数字化大桥工程 , 实施和验证完成还需要两年左右 。
为什么要建这座数字大桥?
苏权科说 , 一方面能够让大桥的运维更科学、精准和智能 , “比如大桥出现堵车、事故、需要维修的情况 , 都能够及时主动反应 , 通过状态识别评估判断;通过机器人、无人机和无人船 , 主动做一些管控和维修行为 。 ”另一方面 ,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运维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技术、经验 , 大桥全面数字化之后 , 未来类似的超级工程 , 有望像工业品一样 , 在智能工厂中完成制造 , “拼积木”一样在现场组装 。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 , 苏权科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难题 。 而今 , 建造这座数字港珠澳大桥 , 难度有多大?
从档案室中可见一斑——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项目档案时间跨度长达18年 , 分为立项审批文件、设计基础文件、设计文件、工程管理文件、施工文件、监理文件、竣工文件、科研项目文件八大类 , 共形成档案24286卷 。 这些仅仅是建设智能化、数字化大桥部分基础数据 。
“这个难度非常大 , 我们先把装备做好了 , 软件开发出来了 , 一步步集成 , 把各种数据和运维业务的标准编起来 。 ”苏权科说 。
为了解决计算机模拟与真实情况的偏差 , 苏权科和团队频繁穿梭于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 , 不断测试、采集数据 , 训练计算机程序 , 从而让仿真逐步逼近真实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