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日报疫情最新消息 十堰日报( 二 )


据传说,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被皇太后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迁至房陵,开始了长达14年的流放岁月 。期间,房陵地方官将上庸县——今竹溪县中峰镇一带出产的优质稻米送给庐陵王李显 。李显品尝之后,赞其上等品质和绝佳口感,又将这种稻米进献武则天 。李显因此赢得武则天的好感,而上庸县的稻米也被敕令年年进贡 。最终,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等重臣的建议,将唐中宗召回长安,重立为太子 。唐中宗不久重新即位……
历史上,包括彭峪沟、同庆沟等地在内的中峰镇一带的稻米成为贡米,加重了乡民的负担,一度是祸 。而今,这昔日宫廷珍品,已然惠及大众,成为竹溪人的福祉 。有“贡米之乡”美誉的中峰镇,组织发展贡米的产业化经营 。中峰镇的贡米,带着新的传奇,让越来越多的人分享它那天然的淳香美味 。
同庆沟之美,美在自然 。山有灵性,石现灵异,水展灵动,村舍田园显灵秀 。得益于片区建设,今日的同庆沟片区,随着景观河道、产业基地、休闲景点、文化广场、瀑布开发、贡米山庄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完成,正把一种田园风光、农耕风情、贡米文化等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丽乡村风貌,定格在秦头楚尾 。
家风有大美
同庆沟的人文之美,更突出表现为淳朴的民风、醇厚的家风 。在同庆沟,走进农家院,看一看老乡们晒出的家规家训,听一听老人们讲的家规故事,你会发现,那些传承多年,承载优秀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家规家训,经过收集、传播,已经融入村民的生活,使同庆沟的自然环境美与道德风尚美、家风人文美,相得益彰 。
【十堰日报疫情最新消息 十堰日报】在同庆沟,美丽的家风故事,如峒溪河的水,涓流不息,润物无声,滋养一沟人家 。同庆沟村3组的陈受江,父母体弱多病,两个弟弟常年外出打工,照顾父母的担子就落到他的肩上 。2001年,恰逢陈受江准备建新房,父亲心脏病、母亲胆囊结石同时突发,需转到市级医院住院治疗 。村民劝他:“人老了,总是要走的 。”可陈受江说:“即使房屋不盖了,贷款也要给父母治病!”他立即带上盖房款,把父母送到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 。在陈受江夫妻俩的精心照顾下,经过一个多月治疗,其父母康复出院 。刚起地基的新房,却耽搁三年才建成 。
同庆沟村2组的郭晓丽,1990年与邹东结婚 。婚后的20余年,她从没与公、婆红过脸 。村民赞誉郭晓丽:“一流儿媳!”在郭晓丽的影响下,儿子邹志鹏更有孝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生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年长辈生日当天,他都会打电话问候 。
同庆沟村1组的林义九,嫉恶如仇、热心快肠,遇到邻里矛盾、家庭纠纷,总爱说上几句劝和话,以“化干戈为玉帛” 。村民甘桂芝下肢瘫痪,大儿子遭遇矿难身亡,儿媳对老人不够孝顺 。林义九看不下去,就经常到甘家去坐坐,一来陪瘫痪的甘桂芝聊天,二来劝说儿女尽孝 。他说:“每个人都会老的,对公婆应该孝顺,等你老了,你的孩子才会孝顺你 。”在他的劝说下,儿媳改变了对公婆的态度,变得孝顺起来……
同庆沟的家风故事,美丽、丰富而影响深远 。人们从中发掘出系列代表,并提炼出以 “诚信”、“和睦”、“勤劳”、“友善”等为主题的典型家风 。
现在,同庆沟村把“信、俭、礼、善”等蕴含传统美德的文字、本地家风故事,以及80句家训格言,制成牌匾,悬挂在村里显眼位置,教育警醒村民,成为同庆沟又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
整洁的农家院与漂亮的小洋楼,城市化的优点与乡村的良好生态,田园文化与现代文明,灵秀的山水与醇美的人文家风,在同庆沟这个美丽的鄂西北山村,和谐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并将承载着乡情,慰藉着乡愁,优美地传承下去 。
注:此文原发《十堰日报》2015.7.30
十堰六堰附近哪有十堰日报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根据查询十堰日报相关信息得知,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有十堰日报 。十堰日报社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2月27日,报社已由人民中路58号(三堰)迁入万达广场对面的十堰传媒中心 。

十堰日报疫情最新消息 十堰日报

文章插图
十堰从日报社到和昌坐几路车去15路 。十堰日报社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人民中路,和昌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和昌国际城,从十堰日报社出发步行90米,到达十堰日报传媒文化产业园站上车,乘坐15路公交,12站后到达浙江路中站下车,步行450米即可到达和昌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