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独家述评|晾衣架带来的“烟火气”

弄堂|独家述评|晾衣架带来的“烟火气”
文章插图
杨建正 摄(资料图)
方翔/文
建造于1928年丰裕里,是少见的传统旧式里弄,诗人艾青、画家陶冷月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弄堂幽深绵长,保留了老上海的生活痕迹。对于外人来说,踏进弄堂的一瞬间,能让人一秒穿越回“梦中”的弄堂生活。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对于居住在其中的人来说,房屋老旧、设施不便,居民们希望通过“微更新”,让老建筑能够融入现代生活。经过四年多的改造,弄堂翻出了“新花样”,居民的一大感受就是晾衣更加方便了。
走进丰裕里,新设的晾衣横杆上带有“丰裕里”,让人感到十足的现代味。黑色铝合金花脚、搭配暖色透光弧形顶棚,在雨天也可以方便居民晾小件衣服。淮海中路街道丰裕里“微更新”项目相关负责人卢恒青表示, 确定好了初步方案后,并没有大面积的安装使用,而是先做了一个晾衣架样品安装在弄堂内,让所有居民提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征询了居民的意见,进一步改进了设计和制作方案,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等晾衣架。同时,结合其他改造项目综合解决居民晾晒衣服问题,如在居民门前雨棚下加一根晾衣杆方便雨天晾晒,并居民睦邻中心配备了烘干机方便居民使用。
在微更新项目设计方负责人,同济大学副教授李彦伯看来,必须以居民意愿、居民需求为起点和目标,而不是为了漂亮而改造。在李彦伯曾经主持改造的另外一个项目——四明体育弄社区更新中,也是从晾衣需求开始入手的。去年,四明体育弄还被评为首批5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之一。他认为,在这些历史建筑的更新中,要以居民利益为核心,通过增进基层部门职能和居民自组织等方式,增加里弄街区发展方向的多样性。
不久前,市委书记李强在调研传统优秀老建筑保护工作时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既要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也要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尊重建筑、街区整体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更新改造、持续利用,在以用促保中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的特色标识。
城市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历史建筑更应该和现代生活充分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展现“烟火气”。就拿“超级网红”武康大楼来说,它的魅力持久而浓厚,不仅在于建筑的外观,更在于其浓浓的人间烟火。特别是在2019年,市区两级房屋管理部门启动了武康大楼外立面整治工程。在拆除晾衣架的同时,考虑到居民的日常需求,区房管局专门在辅楼开辟了一片公共空间并设置了公共晾衣架,提升武康大楼里百余户居民的生活舒适感、幸福获得感。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