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仕毅|永陵地宫将重现光辉( 二 )


2
2015年才安装的灯光
为何要“大换血”?
成都永陵又称“王建墓” , 是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寝 。 其中 , 最珍贵的文物当属雕刻在棺床壶门之内的“二十四伎乐” 。 东西两面各10人 , 南面4人 , 均为女性 。 其中舞者2人 , 演奏各种乐器22人 。 共有20种23件乐器 。 在我国同时代的各类文物中 , 其乐舞场面之大和乐器种类之多皆可称最 , 在雕刻技法上表现出很深的造诣 , 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有极高的价值 。
采访人员来到成都永陵博物馆当天 , 阳光明媚 , 很多市民都坐在太阳下喝着茶 。 但 , 当走进地宫后 , 外面的阳光仿若开了夜间模式般 , 很难照射进里面 。 尽管里面已经打开灯光 , 当采访人员蹲在棺椁前想要看清楚刻画在棺椁四周的二十四伎乐石雕 , 仍旧吃力 。
“不能打开手机灯光照射 , 热光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 ”成都永陵博物馆陈宣部主任刘仕毅说 , 在地宫内安装的灯为光纤灯 , 几乎没有热量 , 对文物的损坏微乎其微 。 “但是 , 你看 , 由于灯光的角度不够合理 , 站在入口处 , 会有明显的眩光 , 会有‘躲不开’的刺眼感 。 同时 , 由于灯光布局考虑不合理 , 整个环境都很暗淡 , 文物也看不清楚 。 ”
【刘仕毅|永陵地宫将重现光辉】刘仕毅进一步解释 ,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地宫内灯光 , 于2015年底 , 永陵重新恢复开放时设置完成 , 从他个人的角度出发 , 灯光设计确实不够合理 。
从安装地宫灯光到现在 , 仅过了六年时间 , 为何当初没有一次性解决这一问题呢?刘仕毅认为 , 究其原因或为资金、技术手段等的限制 , “工程设计方案实际是在2011年编制 , 当时 , 将很多精力都用于玻璃的防护罩上 , 以考虑文物保护方面为主 , 从而减少了对文物的展示 , 当时文博领域的照明设计和设备水平相比目前也要差很多 。 ”所以 , 正在进行改装升级的地宫灯光 , 将在不对文物造成任何损害的基础上 , 进行改造 。
3
高定设备 科学布控灯光
其实让地宫亮起来 , 并非难事 。 但要不损害文物 , 又能满足游客需求 , 并达到灯光艺术性 , 则很考验灯光师的水平 。 为此 , 卢峥也在其中安置了很多特别的设置 。
考虑到人眼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弱光环境 , 卢峥在墓室入口处设置了日光感应器 , 当日光较强时 , 会自动提高墓室门的照度 , 以降低室内外的照度差 。 同时 , 为最大限度降低光照对文物的影响 , 在墓室入口及王建像前 , 将会安装两台移动感应器 , “在未感应到行人时 , 墓室内的照度将自动降到最低限度 , 仅对入口地面文字、馆床顶面及王建像提供微弱的照明 。 当游客到达王建像区域时 , 基座侧面洗墙灯会自动点亮 , 王建像照度升高 , 可以提升作为墓室内重点文物的仪式感 。 ”卢峥说 , 这样的自动点亮装置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灯光对文物的损坏 , 也能让游客有探索的趣味感 。 “不仅如此 , 地宫内的灯光还可以远程通过电脑操控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