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闻折柳 全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 五 )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
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
10、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 。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
11、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
12、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13、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14、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朝无名氏《送别》
15、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 。岑之敬《折杨柳》
16、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
1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
18、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
19、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
20、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 。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
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2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2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25、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 。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全诗对仗。
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加诗意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全诗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