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文化新观察|这些文化瑰宝,怎样从“网红打卡地”变成“文明教科书”?——透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二 )


我们今日在遗址地看到种种辉煌灿烂 , 皆由考古揭示 。 大遗址之所以不仅仅是一个“网红打卡地” , 就在于它所承载的使命 , 并不在于呈现一片绝美风光 , 或是“土豪”般展示奇珍异宝 。 对公众而言 , 以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 , 更加清晰而生动地讲述文明故事 , 是大遗址保持生命力与吸引力的源泉所在 。
透视|文化新观察|这些文化瑰宝,怎样从“网红打卡地”变成“文明教科书”?——透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文章图片

辽阔的中华大地上 , 大遗址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像新疆交河故城(左图)这样远离城市、交通不便 , 有的如西安大明宫(右图)一般与百姓生活紧紧相连 。 (新华社图片)
【透视|文化新观察|这些文化瑰宝,怎样从“网红打卡地”变成“文明教科书”?——透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 , 最终是为了传承文脉、赓续文明 。
规划提出“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两项主要任务 , 并且吸纳已有经验做法 , 如举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建设一流遗址博物馆、实施大遗址研学精品工程等 。
一言以蔽之 , 从强调大遗址的开放数量 , 转变为重视开放服务质量和效果 。
5000多年岁月如歌 , 中华民族并不缺少精彩的文明传奇 。 我们盼望的 , 是悠长历史的精彩讲述与创新表达 。
大遗址开放服务质量的提升 , 最根本的要求是在考古工作的坚强支撑下讲好文明故事 , 使大遗址成为一本本人人爱看的“文明教科书” 。 一个一流的遗址博物馆 , 不会满足于客流量达到多少 , 不会满足于低层次文创产品销售 。 它所呼唤的 , 是用心倾听、用心品读的观众 。
出品人:赵承
监制:邬焕庆
统筹:吴晶、林晖、朱基钗
采访人员:施雨岑
编辑:王薇、廖翊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