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中寻找眼前一亮的文艺小店|胡同记忆 | 商业街( 四 )


胡同中寻找眼前一亮的文艺小店|胡同记忆 | 商业街
文章插图
今天,改造后的西打磨厂街保留了很多老字号的遗迹,其中有个建筑,叫“天福店”。“天福店”位于西打磨厂街212号,走在街上很容易就能发现它。虽只是两层楼房,但在胡同里已显得十分高大,整幢建筑也端庄气派。
胡同中寻找眼前一亮的文艺小店|胡同记忆 | 商业街
文章插图
资料显示,这里在民国时期曾是一处旅馆,后来产权归由中国人民银行,继续作为招待所使用。幸运的是,在当年招待所改建施工时,“天福店”三个招牌大字并没有被铲掉,而是用水泥把招牌糊在了里面。这也许是个巧合,甚至是工人的“偷懒”行为,却一不小心成就了今天的遗迹。
胡同中寻找眼前一亮的文艺小店|胡同记忆 | 商业街
文章插图
在近几年西打磨厂街改造时,有关部门决定将这处小楼进行“修旧如旧”式的修缮。为尽可能恢复原貌,施工工人采用高压水枪,一点一点地冲洗老墙的外立面。这时奇迹发生了——随着外墙皮的逐渐脱落,“天福店”三个大字露出真容,成了西打磨厂街的经典遗存之一。
杨竹梅斜街
胡同中寻找眼前一亮的文艺小店|胡同记忆 | 商业街
文章插图
前门外的杨梅竹斜街只有496米,东起煤市街,西至延寿街,在乾隆时期的《京城全图》中,这条街曾名曰杨媒斜街,后来在光绪年间雅音为杨梅竹斜街。杨梅竹斜街的文艺范儿从民国就开始了,鲁迅在胡同口的泰丰楼摆过宴会,沈从文在这儿写出了《边城》,蔡锷和小凤仙在此相知相识,民国时期,7家知名书局在这里汇聚,杨梅竹斜街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文艺圈顶流的打卡胜地。
胡同中寻找眼前一亮的文艺小店|胡同记忆 | 商业街
文章插图
沿着杨梅竹斜街漫步31号路旁的一栋白色民国风小楼映入眼帘,上面浅浅地刻着繁体字“模范书局”。房柱与窗台的设计满满的都是年代感,这是杨梅竹斜街上最显眼的建筑和招牌,这里曾是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足鼎立的世界书局的原址。
胡同中寻找眼前一亮的文艺小店|胡同记忆 | 商业街
文章插图
走进书局内,小众但别有意蕴的味道便扑面而来,踩着沧桑的木地板,静静翻阅博古架上的古旧书籍,观赏着排列整齐的灯饰、鲜花、摆件,仿佛让人瞬时沉浸到旧时光中。
胡同中寻找眼前一亮的文艺小店|胡同记忆 | 商业街
文章插图
杨梅竹斜街上还坐落着一座青砖砌成的有年代感的建筑,门上有写着“青云阁”的石匾额,青云阁是什么来头呢?它曾与劝业场、东安市场和“首善第一楼”并称为老北京四大商场,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等京剧名角也曾先后在此登台亮相,蔡锷将军与小凤仙也曾在这里约会,民国的风雅文艺沉浸在这座建筑的骨子里。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