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隔绝|苏州西部太湖之滨西碛山是光福半岛的嘴角尖,唐伯虎妙绘熨斗柄…( 三 )


清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七日 , 文学家葛芝与“吴中三高士”中的朱用纯、徐枋一起来到熨斗柄探奇 。 清康熙五年(1666)二月 , 著名文学家归庄从昆山入山探梅 , 也特地寻访熨斗柄 。 他在《观梅日记》中写道:“熨斗柄者 , 巨石临太湖 , 以其形似而名 。 欹坐石上 , 波涛冲激 , 欲溅衣裾;西望湖水 , 浩无津涯 , 与天为一 。 ”熨斗柄景致 , 既幽奇又雄壮 , 波涛澎湃 , 水天一色 , 气势壮阔 , 实在是温柔苏州难得的胜景 。
黄石牌“小赤壁”
离开熨斗柄 , 沿着湖岸朝南前行约1.4公里 , 即可到达黄石牌“小赤壁” 。
黄石牌 , 位于西碛山西麓太湖边的“西碛嘴” 。 湖岸一道南北走向的黄石绝壁 , 刀削巉岩 , 壁立数仞 , 长达一二十米 , 遥望犹如一道黄色石牌屏风 , 因此得名 。 其气势雄伟 , 犹如长江赤壁 , 故誉为“小赤壁” 。
从熨斗柄到黄石牌的途中 , 有三眼湖滨山泉也是十分难得的胜景 。 第一眼是夹石泉 , 其泉水从怪石巉岩的石罅缝隙中注出 , 故名 。 清初文学家葛芝云:“夹石泉在湖之侧 , 两石夹之如劈 , 泉水出焉 , 湖水浊而泉之所出清……试之 , 甘芳第一”(《游小赤壁记》) 。 清初文学家归庄《观梅日记》亦有记述:夹石泉“亦临湖 , 路甚险 , 同游者掬泉饮之 , 云甚甘” 。 清道光年间文人许兆熊《游湖滨夹石泉》诗云:“石壁据湖边 , 当腰太勺泉 。 一泓清自好 , 万顷觉茫然 。 樵客和云掬 , 幽人载水还 。 深藏荒径里 , 陆羽不曾编 。 ”此泉深藏荒山野径 , 可惜曾经尝遍天下名泉的陆羽不曾编著入他的《茶经》 。 第二眼是白鱼泉 , 潺潺清泉 , 泛起鱼鳞波光 , 仿佛太湖白鱼游弋其中 , 鳞片闪烁 , 因此得名 。 清朝诗人李重华《白鱼泉》诗云:“湖滨一乳泉 , 甘滑倾细浪 。 知有白龙游 , 偶作凡鳞状 。 ”第三眼是白沙泉 , 清泉从白沙中流出 , 一道清净泉水流入太湖 , 与浑浊的湖水泾渭分明 , 寒气泠然 。 清朝苏州状元石韫玉有诗云:“有泉有泉曰白沙 , 出于西碛山之麓 。 湖中之水啮山根 , 兹泉汩没叹泥漉 。 湖之水浊泉水清 , 浊者万顷清一掬 。 人心虽欲分泾渭 , 其势不敌谁肯服?今年天旱湖水缩 , 泉水忽见波如谷 。 酌之泠然沁人脾 , 惜不曾逢卢与陆 。 湖山有美沉沦多 , 通人肯执山经读 。 先人丘墓此中山 , 留我秋深荐寒菊 。 ”他感慨 , 如此美好的湖山名泉 , 可惜没有遇上卢仝、陆羽那样的品茶名家 , 默默沉沦在湖滨荒野 。
纵观黄石牌 , 有三个层次:最低底层 , 紧贴水面 , 怪石嶙峋 , 狼牙齿列 , 丰水期则淹没水里;中间一层 , 高约一米 , 壁立湖面 , 如刀切斧削 , 远看犹如一条巨蟒游弋在湖滨山崖之间 。 上面一层 , 缩进数尺 , 人可踩立其上 , 绝壁高逾丈余 。 绝壁顶部杂树扶疏 , 蛮藤萝结 , 满崖绿色盎然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