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遇见汝瓷、奈良美智和最后的南朝石窟( 二 )


而地下一层的金陵大包子则经济实惠 , 6元一个 , 远近驰名 。 年初因为价格涨了5毛钱 , 还惊动了《扬子晚报》 , 让大姑大姨围着三丁包、糖三角和烧鸭烧麦好一顿讨论 。
这是一种朴素的经验 , 在南京 , 不论贵贱 , 都要做通透人心的生意 。
南京本地的文艺生活一直很火热 。 南京博物院气派 , 前院里的现代雕塑有些不知所云 , 但藏品仍然优秀;先锋书店是本地的文艺地标 , 南京大部分的讲座和论坛都在这里举行 , 连文创首饰展示柜里也要放一本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鸡鸣寺 , 乌顶黄墙的宝刹以求姻缘出名 , 工作日也挡不住善男信女 , 大殿外6元一瓶的增幅增慧“开光水”生意兴隆 , 进寺的人手一瓶 。
萧平在江苏人民医院工作 , 在这座城市生活了30多年的他熟稔本地一切中产生活方式 。 他觉得 , 对于喜好文艺的人来说 , 南京不是一个常规的目的地 , 它更像一个另辟蹊径的选择 。 “文学之都”的名号渗透在满街的桂花香里 , 只有情绪而没有实物 , 与其在咖啡馆里喝一杯“春风沉醉的夜晚” , 不如直接乘高铁去上海看一场料足管饱的展览 。
萧平对近两年夫子庙、秦淮河畔增多的游人颇有微词——这些人篡改着老南京人的记忆 , 又将自己和恋人的名字刻在柱子上 , 刻入南京孩子的记忆——他觉得 , 这是在破坏南京最重要的东西 。
但每次从外地回来时 , 他又觉得很多东西只有南京独有 。 “人们可以买到玻璃水池里的雨花石 , 却不一定能带走南京的味道 。 ” 萧平说 。
在城郊的栖霞山 , 鸡爪槭、羽毛枫、黄连木 , 枫叶如丹 , 层林尽染 , 藏着中国最后的南朝石窟 。 与德基美术馆KAWS雕塑前拍照的热闹相比 , 这里异常寂静 。
石窟的内壁褪色得厉害 , 剥落的砂石面仅能勉强认出红绿的颜色 。 这些佛像大多无首 , 抑或面目全非 , 赏不见红叶 , 也听不到叨扰 , 只有秋雨在佛像的座前淅淅沥沥 , 下个没完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