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户|临清贡砖:官窑万垛青烟袅( 二 )


从现今遗留的青砖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制砖的年代、窑户、作头、匠人。如:“成化十八年成武县口造”“弘治八年辉县造”“嘉靖十五年窑户罗风、匠人郑存仁”“万历四年窑户马元造”“明崇四年窑户盛口造”“临清厂窑户孙岳造、作头于其”“清康熙二十八年临清砖窑户刘承恩、作头王加禄”“清乾隆年临清砖窑户畅道、作头盛邦现造”“清乾隆十二年临清砖窑张有徳、作头王禄造”“清道光年临清砖程象、作头崔贵造”等印记。这说明明代中期以前,明政府曾指派外县、外省的匠人到临清砖窑服过徭役。
据考证,明朝初年手工业工人都编有匠籍。这些在匠籍的手工业者,每年都要自筹路费、自备吃用,轮流到朝廷指定的地方服徭役。在服役期间,要受严格的管理和约束,私舟逃亡者还要“夹项三月”。明朝后期,由于改行以银代役的政策,手工业劳役制度基本废除,临清砖窑也由单纯的官办变为官督民办,所以此后也就不再有外省外县印记的砖了。
临清砖的制作特别精细,先将土用不同格的筛子筛好,然后用水滤去其中的沙子,将滤在地面上的土取出,再用脚反复踩匀,然后才能脱砖坯。脱坯时用布做衬,一是为便于倾倒,二是有衬布可保持砖面的平整光滑。砖的种类有城砖、副砖、券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尺寸规格有二尺、尺七、尺五、尺二、尺四等八个规格,最重的有七八十斤。
窑户|临清贡砖:官窑万垛青烟袅
文章插图

脱砖坯是最累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也是一道细作技术活。具体操作程序是:先在砖模具里铺一层湿衬布,用以保证砖面的平滑和便于脱坯出模;再从踩好的泥堆中取出块七八十斤重的泥团,经过一番加工,用力摔入砖模中,既要保证四角四棱填满填实,又要掌握泥块不多不少。这里的关键,是匠人取泥时手上掂其重量的功夫。多了,不好刮,一刮就留下痕迹;少了,不能添,一添就烧不成块。摔好以后,再连泥带模一起端起倒出,即成砖坯,当时各窑场都设专人检查砖坯质量,要求棱角分明,光滑平正。凡质量不合格者,即踹烂返工,故一个工匠每天一般只脱二三百块砖坯,熟练的工匠老手最多也只能脱上400块。
砖坯经晾干后,便可装烧窑。一般砖窑容量在1000到4000块之间。烧窑用的燃料多用棉柴和豆秸。据《临清州志》记载:每烧一窑砖,需柴八九万斤。办柴州县除东昌府外,还有东平府、东阿、阳谷、寿张等18处,每年领阶办柴送往各砖窑。因为用棉柴和豆秸烧的砖火匀,质量也有保证。烧砖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火把式掌握火候,什么时候停火,火把式要去闻砖窑冒出的烟的味道,窑内飘出香喷喷气味时就可停火了。每窑砖一般要烧制半个月,再封窑浇水洇半个月,然后出窑。砖出窑后,还要用桐油浸泡,使之敲击有声。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