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华北之肾”白洋淀加快修复实现阶段性目标

生态|“华北之肾”白洋淀加快修复实现阶段性目标
文章插图

2021年8月14日,船舶在雄安新区白洋淀内行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采访人员 牟宇 摄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4日电题:“华北之肾”白洋淀加快修复实现阶段性目标
新华社采访人员李凤双、张涛
初冬的白洋淀,芦苇片片金黄,芦花随风摇曳。这里正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清淤工程:一艘艘大型绞吸船在淀区内作业,黑色的污泥被吸进管道,再被运送到专门区域进一步净化处理……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
淀区深处的安新县赵庄子村村民赵雁林清晰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淀里的水舀上来就能喝;之后连续干淀了多年,能跑马车、开拖拉机;再后来通水了,但水质却不断恶化,一些河段水质一度呈“酱油色”,气味刺鼻难闻。
由于缺少上下游协同防护,处于“九河下梢”的白洋淀一度成为纳污之地,生态形势严峻。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
按照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至2020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至2022年,白洋淀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至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四年多来,“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
白洋淀治理从全流域“一盘棋”的角度出发一体化推进。作为白洋淀上游流经的主要行政区,保定市已实施白洋淀综合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139个。
生态|“华北之肾”白洋淀加快修复实现阶段性目标
文章插图

船在白洋淀内行驶(2020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采访人员 牟宇 摄
位于保定市徐水区的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大屏幕上,运行数据实时更新,排放数据一目了然。“这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达3万立方米,出水水质均达到大清河流域重点控制区排放标准,出水合格后排入瀑河。”徐水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彭红跃说。
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一体推进。为打通“外循环”,河北省水利部门实施生态补水,2018年以来累计入淀水量达24.5亿立方米,累计向下游泄水10.46亿立方米,增强白洋淀水动力。
改善白洋淀水质,关键是把住“入口关”。府河河口湿地是三条入淀河流的河口区,这里正采用“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质净化工艺构筑生态屏障。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