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力集团股票代码600346 恒力集团( 三 )


正因如此,2008年起,陈建华就不断斥资拓展产业链 。
在2007年,陈建华将纺织产业生产基地转移到宿迁,着手打造集纺织、聚酯化纤、新型纺织品研发于一体的恒力(宿迁)产业园;在2008年,陈建华主导建设年产20万吨工业丝项目,投产后恒力集团一举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涤纶工业丝生产企业;在2009年,陈建华再次发力,上马60万吨化纤聚酯项目,至此,恒力集团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工业丝生产企业 。
“恒力的价位波动就是全国市场的行情、国际市场的行情 。所以,谈判桌上人家谈价位的时候,都是今天恒力给我多少价,你只能给我多少价,恒力都要放在前面 。”谈及当前纺纱行业翻天覆地,陈建华言语中难掩自信 。
更重要的是,恒力的聚酯化纤产能已做到全球领先,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织造企业 。从织造向化纤挺进,是陈建华的又一次逆流而上,更是中国石化企业的又一次跃进 。
这是一次令人感慨的跃进——15年前,还在传统织造业打拼的陈建华,曾小心翼翼地向采访人员透露,来年力争将恒力的销售额做到100亿 。
现在,他真的做到了,并且做得那么漂亮 。
陈建华的第二次转身,足够超前,足够艰辛,足够出彩,也足够惊艳世界 。
第一次转身,只为了一群人更好的明天
“我20岁不到就有百万资产了,可以说早早就对财富看淡了,但是我有一种使命感,也许就像我的名字一样,赋予了我用实业建设中华的使命 。”
这实在令人惊叹——上世纪90年代,苏州月平均工资才200多元,人均储蓄1000多元 。彼时,陈建华已拥有了200多万的储蓄,这是一笔巨款,足够让一个家庭过上长久富足的日子 。
但陈建华却没有安于现状,反倒是居安思危、迎难直上——国家的使命感,驱使着陈建华奋发图强,一往无前 。
“小时候家里很穷,连每年读书的几元钱学费都要东拼西凑,但正是这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我勤劳、务实和追求上进的品格,它成了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
青少年时期的陈建华,骑着自行车收丝卖丝,走南闯北,勤奋吃苦,到90年代初,已经积蓄了200余万元 。
在1994年,23岁的陈建华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将自己全部身家压上,决心大干一场,以369万元盘下吴江化纤织造厂 。
这一决定,也让他迎来了他经商生涯里第一次考验,也是第一次华丽转身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也是民营经济开始从不允许到允许,从畏首畏尾再到放开手脚的过渡期 。
但过渡,就意味着凡事没有先例,就意味着,还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这在当时,是轰动当地的大事——一方面,陈建华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太年轻,难以服众,镇政府不想把厂子卖给私人老板;另一方面,这家乡镇集体企业由于连年亏损,早已发不起工资,已濒临倒闭,管理存在各类问题,工人们也颇有怨言 。
在收到陈建华准备接手纺织厂的消息后,工人们大批离开——原先工厂就已存在多种弊病,就连工资也发不出来,倘若工厂转手,员工们更觉没有希望,于是纷纷选择离开 。
周边的人都认为,陈建华此时投资工厂,无疑是一种大冒险 。
可当时23岁的陈建华,却已逐渐展露出他与生俱来的经商潜质:敢为人先,克难而上,永不言败!
“我也是南麻人,厂子卖给我,总比卖给外人要好 。”陈建华果断出击,多次找到镇领导,经多次恳请,终于拿下了织造厂 。在当时改革开放的趋势下,地方政府还给予了陈建华很大支持 。
随后,陈建华对症下药,对老厂甩出“三板斧”——
一是,在内部管理上,雷打不动每月15日发工资,绝不损害员工利益 。——15日发工资的优秀传统,绝不拖欠一分钱的底线,陈建华坚守至今,雷打不动 。
二是,陈建华实行奖励机制,不搞大锅饭,多劳多得 。此举激发了工作热情,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员工们纷纷回到了原岗位 。
三是,陈建华向员工郑重承诺,不担保、不欠债、不进亲戚朋友,让企业干干净净发展 。
当时这三条针对性十足的举措,率先稳住了局面 。
局势一经稳定,陈建华便马不停蹄,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淘汰了所有旧式有梭织机,引进1200锭网络车,随后,经过到浙江的深入考察,购置88台喷水织机,引进韩国整浆并1套,新建三分厂和宏建分厂,生产效率提高数倍 。而陈建华也将多年来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设备升级改造中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