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一园绚烂秋色深 百年史语尽迎人( 二 )


“这边有个石槽 , 你可以靠近拍一下 。 ”户力平指着地面上一条凿石砌成的沟渠 , 提醒摄像师 。 “可别小看这个东西 , 它有二百六七十年的历史了 , 俗称石槽 , 也叫石渠 , 这处景儿还有一个比较雅的名字 , 叫‘河墙烟柳’ 。 ”户力平介绍 , 石渠是乾隆年间为了补给京城水源而建 , 从樱桃沟的“水源头”一直铺到玉泉山 。 水从玉泉山 , 经长河、积水潭 , 进入内城水系 。 “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水 , 最早都是从樱桃沟过去的 。 当然它有两个来源 , 香山公园里边也有一条石渠 , 水来自碧云寺卓锡泉 。 两条石渠汇聚在现在香泉环岛的位置 , 再往东走 , 通向玉泉山 。 ”
户力平告诉大家 , 原始的石渠呈下槽上盖结构 , 水槽上面有一层盖板 , 以保持清洁畅通 。 “石渠最初有10里长 , 而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几百米 , 且上面覆盖的石板大多消失了 。 在樱桃沟里还可以找到一些最原始的石渠 。 ”
“因为没有定论 , 所以这里叫曹雪芹纪念馆 , 而不是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纪念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红学对外展出场所 , 也是很多红学迷的打卡地 , 这里有各种与《红楼梦》有关的文化展示 , 包括书籍和文创产品 。 每年秋季 , 此地都会举办一次曹雪芹文化节 , 今年刚刚办完 。
纪念馆所在的位置原来是香山正白旗村 。 1971年 , 正白旗村39号院的住户在清扫房间时 , 不慎将西墙碰破 , 发现墙皮内部有字迹 。 这一题壁诗疑为友人赠曹雪芹的对联 。 著名书画鉴定家张伯驹认为诗文为乾隆时代所书 , 其落款年代 , 正是曹雪芹在西山地区居住之时 , 这引起了39号院与曹雪芹关系的热烈讨论 。
上世纪80年代 , 以该院为基础建起了曹雪芹纪念馆 。 “咱们现在看的这个房子并不是当时的老房子 , 而是后来整个重建的 。 ”在户力平看来 , 确认一个人的故居 , 必须有他在此住过的实质性证据 , 而不能仅凭一首诗或是一些传说就下结论 , “就是因为没有定论 , 所以这里叫曹雪芹纪念馆 , 而不是曹雪芹故居 。 ”
喜爱《红楼梦》的户力平40年前就开始搜集香山一带与曹雪芹有关的传说 , “比如早年间樱桃沟有一种石头叫黛石 , 特别黑 , 黑到什么程度?女人可以拿它描眉 , 后来被曹雪芹写进《红楼梦》里 , ‘西方有石名黛’ , 据传‘黛玉’的名字便是由此演绎而成的 。 ”
“那个像炮楼一样的建筑是什么?”有会员问道 。 只见一片开阔的土地上 , 矗立着一座三层平顶建筑 。 四方体的建筑 , 四个面尺寸相同 , 下宽上窄 。 除去有门的一面 , 另外三面各有三层九个窗洞 。 户力平介绍 , 它叫碉楼 , 是清代健锐营的一种训练设施 。 清朝乾隆年间 , 四川的金川土司叛乱 , 清廷派兵平叛 。 对方借助碉楼据守 , 导致清兵久攻不下 。 乾隆皇帝下令从金川调来民工 , 在北京建造碉楼 , 用来训练“飞虎云梯兵” 。 战事结束后 , 云梯兵被安置在香山 , 号称“健锐云梯营” , 简称“健锐营” 。 据记载 , 香山地区曾建有68座碉楼 , 如今仅存五六座 , 其中三座保留完整的 , 有两座位于植物园北湖畔 。 而我们看到的这座三层碉楼是上世纪90年代复建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