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碑是哪个时代的背 袁安( 六 )


那么袁绍为什么不迎汉献帝?汉献帝东归时,路线曲折艰辛,一度曾渡河北上,进入河东郡安邑 。安邑一路向东即可进入袁绍的领地,坐拥天时地利,袁绍原本很有机会将汉献帝握在手中 。袁绍的确也开会讨论过这事,但臣僚分歧很大 。沮授、田丰主张即刻迎天子都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 。郭图、淳于琼则认为,汉室已衰,不可复兴,把天子接来还得早请示晚汇报,非常麻烦,没这个必要 。袁绍好谋无断,往往在朝臣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就没了主意,犹豫之间,天子却被曹操接走了 。这时袁绍有些后悔,提出让曹操将天子迁到距离自己较近的鄢城,方便他控制,但被曹操拒绝 。这时候田丰认为曹操已经不那么听话了,建议一举出兵袭取许都抢回天子,但袁绍又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等到几年后曹操羽翼已丰,想要夺回天子已非易事 。
其实,是否迎天子,对袁绍与曹操的对决影响并不大 。更何况袁绍对汉献帝素无好感,他自己也和袁术一样,一直心怀自立为帝的念头 。迎天子事件背后显露出来的真正致命问题,是袁绍阵营的派系内斗,这种撕裂直接影响袁绍未来的命运,乃至于整个汝南袁氏未来的命运 。
袁绍老家在汝南,起兵于冀州,因而他的手下包括了冀州人和来自汝颍之地的南阳、颍川人 。全盛时期的袁绍,手下谋士主要有八位,按其籍贯,可分为冀州派与汝颍派:冀州派为田丰(巨鹿人,一说为渤海人)、沮授(广平人)、审配(魏郡阴安人),汝颍派为许攸(南阳人)、逢纪(南阳人)、郭图(颍川人)、苟谌(颍川颍阴人)、辛评(颍川阳翟人) 。
袁绍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对这两派人士均委以重用,但两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抢夺权力,矛盾愈来愈深 。袁绍做每一个重大决策的关头,都能引发两大派系的针锋相对 。迎天子之议就是一例 。冀州派代表田丰、沮授支持迎天子,因为能将帝都建在冀州,无疑能够提升冀州本地世族的地位和话语权 。而反对者郭图和淳于琼都是颍川人,他们当然不能容忍冀州本土人士坐田丰和沮授是袁绍谋士中的佼佼者,他们先后向袁绍提过不少中肯的建议,比如迎立天子、袭取许都 。但田丰与逢纪不和,沮授与郭图不睦,他们的谋划总受到政敌的掣肘,再加上袁绍疑心重、不果断,他们的好建议基本都没有被采纳,袁绍也因此错过了不少制胜之机 。

袁安碑是哪个时代的背 袁安

文章插图
袁绍三子剧照
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的决战终于开打 。这场战争一开始袁绍的优势很明显:袁绍拥兵十万之众,而曹操因为处于四战之地,不得不分散兵力四处设防,位于官渡主战场的兵力不过一万 。同时,袁绍还挑动兖州、豫州诸郡反曹,又派刘备联合汝南黄巾军余部在南线搞小动作,使得曹操后方四面起火 。再加上曹军粮草不济,这场战争双方在基本盘上悬殊 。
然而,一遇大事,袁绍阵营的冀州、汝颍两派就又互相撕扯起来 。沮授不仅是谋士,还是袁绍的监军兼奋威将军,军权在握,但郭图趁机进言诬陷沮授,使得袁绍将沮授所部一分为三,由沮授、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 。这使得袁绍主力未临战场即已分散,减轻了曹军的压力 。
在官渡之战僵持阶段,曹操已经逐渐支撑不住,袁营两大派系的冲突却导致战场局面的逆转 。许攸献计分兵奇袭许都,不为袁绍所纳,而与其为仇的审配却在邺城以违法之名关押了许攸的家人 。许攸一怒之下临阵投曹,献乌巢劫粮之策,让曹操一下子翻身获得战场的主动权 。大 。
乌巢遭攻,袁绍尚有回旋余地,但一开军事会议,两派的意见再次相左 。冀州派将领张部、高览主张援救乌巢,汝颍派谋士郭图却建议偷袭曹营,袁绍难以决断,只好兵分两路 。也不知道袁绍是怎么想的,偏偏让张部与高览去执行郭图的计策,结果是两路都没讨到好处,丢了乌巢,张邻、高览也顺势降了曹操 。至此,官渡之战大局已定,袁绍与长子袁谭仅以八百骑渡河逃至黎阳 。
后世论者,常以袁绍才略输于曹操来解释官渡之战的结果 。然而从内部团结程度来看,曹操虽处于劣势,但其阵营上下齐心;袁绍虽占尽优势,但冀州、汝颍两派的内斗消耗了袁军大量的实力与战机 。偏偏袁绍又是一个患有“选择恐惧症”的人,在针锋相对的意见之间难以做出正确而果断的抉择,纵有十倍兵力,也是枉然 。
官渡之战,袁绍虽惨败,却不致命,他依然拥有河北四州的广袅土地,尚可抗衡曹操 。但糟糕的是,袁氏内部的派系斗争仍在继续 。袁绍败归,对此前劝谏自己的田丰颇有悔意 。但田丰的政敌逢纪却进谗言,说田丰闻袁绍败而欣喜 。袁绍怒而杀田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