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府城留锦·岁月成章——太原府城文化 古渡暮歌

如画境般的“晋阳八景”之一——“汾河晚渡” , 会引起人们对于往日河流体态的回忆 。 上苍对三晋子民是垂青的 。 汾河全流域属于一个省份 , 这得天独厚表里山河的布局 , 滋养着不同时代的沿岸人民 。
在《诗经·魏风·汾沮洳》的诗篇里 , 诗句着力于一位女子赞美情人衣袂飘飘、形象绝佳的描绘 , 但在不经意间 , 也烘托出西周时期的汾河畔 , 生态植被茂盛丰美的古朴容颜 , 令人不禁遐思无限 。
千里逶迤的汾河 , 在其历史记忆中 , 有舵工、水手、纤夫聚集在一起“讨生活”的特殊群体 。
俗话说:“船总要停靠在码头上 。 ”汾河渡口不仅是以渡船方式衔接东西两岸的交通地点 , 也是南北水路贯通的客运和货运集散地 。 于是就有了“河与人”高度浓缩的码头生态文化 , 包括对水的信仰、开河祭神习俗和摇橹扳桡节奏的船工号子 。
疏浚河道、开辟运河 , 其工程所耗甚巨 , 非倾一国之力莫办 。
在东汉年间 , 政府有两次试图借汾河开通宏大运河的计划 , 欲将海河、滹沱河和汾河联系起来 , 目的在于将太行山以东的粮食漕运至太原 。
【汾河|府城留锦·岁月成章——太原府城文化 古渡暮歌】一次是在明帝永平十年(67年) , 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 , 相当于今滹沱河支流冶河及其上游支流桃河联通运渠 。 从今地图上看 , 冶河与汾河之间要有联系 , 必须通过洞涡河沟通 。 此次沟通滹沱河与汾河开凿的失败原因 , 主要是地理复杂、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相对低下所致 。
另一次也在永平年间 , 在《后汉书·邓训传》中记载:“永平中 , 理滹沱 , 石臼河(在今河北省唐县东北)从都虑至羊肠仓(在今静乐县境内) , 欲令通漕 , 太原吏人苦役 , 连年无成 。 ”至东汉建初年间 , 滹沱河与石臼河运渠大体凿通 , 试航结果是 , 漕船“经三百八十九隘 , 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 。 ”之后 , 邓训奉旨实地考察该运渠后 , 上奏不能通航 , 汉明帝刘阳方才作罢 。
虽然汾河版的“国家一号运河工程”没能实现 , 但船工闯滩斗水、船行船停 , 除了每年110天的冰冻封河外 , 舟楫之利一直进行着 。
汾河发源于宁武东寨镇管涔山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 , 上游至太原兰村烈石口 , 为典型性峡谷性河道 , 仅可放木筏通航;太原兰村至洪洞石滩河段是平原性河流 , 是具备通航大型船只的条件 , 可行走载重40吨的平地木船 。 所以汾河漕运保持着分段航运 。
汾河漕运体系从北魏迁都洛阳后 , 静乐县境的羊肠仓到晋阳古城之间开辟的漕运最是繁忙 。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高欢曾令各州于滨河及津梁之处建置粮仓及码头储粮 , 随时转漕应对赈灾或军需 。 后来高欢虽然迁都邺城 , 但仍以晋阳为“别都” , 进一步拓宽羊肠仓和晋阳间的河道 , 凭借汾河天然优势转漕 。 此时 , 羊肠仓、向阳店等码头粮食堆积如山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