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谷|欢乐谷们该向环球影城学什么

“十一”黄金周过去了 , 但北京环球影城的热度还在升温 。 “园区一票难求”“爆款项目平均排队1小时以上”“人均消费或超3000元”等话题频上微博热搜;率先体验的游客纷纷晒照片、分享游玩攻略 , 选择错峰游园的人们跃跃欲试 , 计划着下个周末的行程 。 在对环球影城的热烈关注中 , 也有人流露出对欢乐谷等本土主题公园的担忧:面对洋品牌冲击 , 欢乐谷们还能乐得起来吗?
本土主题公园的经营状况怎样?先来看一组数据 。 以华侨城为例 , “十一”假期 , 集团旗下包括“欢乐谷”在内的各景区、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670余万人次 , 恢复至疫情前同期100%以上水平 。 如果从数据来看 , 本土主题公园的生存状况还是乐观的 。 但是 , 面对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企业布局主题公园 , 包括国际高端游乐品牌的入局 , 本土主题公园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 。 在文化主题打造、经营管理等方面 , “顶流明星”环球影城的身上确实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
先要学文化课 。 要学文化课并不是说本土主题公园缺少文化内容 。 恰恰相反 , 华侨城十分重视本土文化的挖掘 。 近年来 , 欢乐谷刮起国潮艺术风 , 通过民乐复兴潮、魔术魅力秀、红歌快闪等精品演艺 , 用现代高科技赋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来提升园区的文化魅力 。 但是 , 如何把这种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IP , 如何从单一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变 , 本土主题公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北京环球影城中一个热门景区“功夫熊猫盖世之地” , 就是根据一部电影所产生的超级IP设计的 。 功夫是中国的 , 熊猫也是中国的 , 但是功夫熊猫就成了美国的 。 它不仅为园区带来巨大流量 , 还通过不断跨界融合、创新IP营销方式 , 成为主题公园中的“捞金王” 。 本土主题公园如何树立自己的高附加值品牌化IP?如何通过IP影响力不断丰富自身的盈利模式?这一课必须要学 。
其次是学服务课 。 学服务说到底还是学文化 , 因为服务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沟通、价值确认、情感互动 。 服务是企业之本 , 而文化是服务之根、服务之魂 , 是服务的最高境界 。 走进环球影城 , 游客会被工作人员充满激情的“问好”感染 , 热情饱满的服务是对“欢乐”最好的诠释和表达 。 相比之下 , 一些本土主题公园的服务浮于表面 , 缺失服务精神和服务意识 。 如何培育符合中国风土人情的服务体系 , 是本土主题公园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
还要学长线思维 。 过去 , 本土主题公园走过不少弯路 。 近十年来涌现的主题公园中 , 已倒闭的约占80% 。 这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企业习惯了赚快钱 , 借助IP去拿地、拿政策、拿补贴 , 却不去钻研经营之道 。 一个大型主题公园相当于一个大型经济发动机 , 能带动城市交通、住宿、餐饮等多方面发展 , 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杠杆 。 但主题公园的内核是文化产业 , 没有“诗和远方”的情怀 , 没有对文化内容的坚守 , 是不可能走远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