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合剂|我国古代没有水泥,为何还能建造出历经百年而不倒的建筑

从目前留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在建筑方面有非常独特的建造技艺。但我们知道,在进行建造建筑物时,肯定少不了建筑黏合剂,我们现代的话有水泥等各种建筑黏合剂。那么,在古代,古人们又是用什么做建筑黏合剂的呢?

黏合剂|我国古代没有水泥,为何还能建造出历经百年而不倒的建筑
文章插图
根据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的商代以前主要使用的建筑黏合剂是一些拌有草的黄泥浆,这种建筑方法在我国的偏远农村地区还能看到。等到了周代的时候,主要开始利用石灰来做建筑黏合剂。等到了我国的南北朝时期,人们又发明了用石灰、黏土和沙子组成的三合土来作为建筑黏合剂,这三样东西按照一定的比列加水混合后就能起到黏合的作用,等里面的水分干了之后会非常的坚固。三合土既能当作黏合剂,也能直接用来修建建筑物。而三合土的配方一直被后人们持续改良,即使是到了现代,我们还在延续使用。
黏合剂|我国古代没有水泥,为何还能建造出历经百年而不倒的建筑
文章插图
相比于西方建筑用的火山灰、石灰、和沙子做成的混凝土,三合土中的沙子颗粒比较粗,在黏合度上不如前者。不过,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比三合土黏合度更强的建筑材料。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在建筑物里加入糯米水来当黏合剂的办法。糯米在我国种植的历史比较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了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粮食,当时北方的人将它叫做江米。和普通的稻米不一样的是,糯米经过煮熟后会变的非常黏,而等干了之后又会变的非常硬。古人就是观察到了糯米的这个特性,把糯米用到了建筑上,创造了很多非常坚固的建筑物。距现在大约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有建筑物用到了糯米汤和沙子等混合后做黏合剂。当时的人们会把加热至高温的石灰岩放入水中,然后兑入一定的糯米水,并在其中放入一些沙子后就成了糯米砂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将两种形态的原料放入一起制造的复合砂浆。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糯米砂浆要比石灰砂浆的强度大的多,而且具有一定的耐水性。
黏合剂|我国古代没有水泥,为何还能建造出历经百年而不倒的建筑
文章插图
在制作的时候,先由工匠们把糯米煮烂,然后把这些糯米水倒入到三合土中搅拌均匀,制成灰浆。这种方法制作的灰浆在干燥后的强度比三合土灰浆的强度要大的多,而且具有更好的韧劲,并兼具一定的防水性。而且用这种方法建造的建筑具有较强的耐久性,不但结实,而且还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在古代用这种建造的一些古塔、古桥和一些城墙等都还完好保存,有的建筑甚至在强烈的地震之下依然保持完好。在明代修建的一座古墓用了这样的方法建造后,当我们发掘的时候用挖掘机、推土机、钢钎等都很难被打开,足见这种材料的坚固程度。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