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县|掖县在招远境内曾有一块飞地,名字叫作“掖县王家”

去过烟台招远市蚕庄镇的朋友,对“马埠”这个地名应该不会陌生。在该镇辖区内,有好几个以“马埠”(据说是古代的放马场)为前缀的村庄,如马埠陈家、马埠胡家、马埠王家和马埠徐家。从字面来看,这些村庄似乎是浑然一体。但实际上,它们在过去曾分属不同的县管辖。根据《招远县地名志》的记载,其中的马埠胡家村,在历史上长期为掖县地界,该村原来的名字就叫做“掖县王家”。通过名字,很直观地体现出这里与掖县的关系。邻县之间的村庄归属调整,属于区划中的常见现象,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不少村庄在掖县和招远县之间划来划去,而此次之所以单独介绍“马埠胡家”(掖县王家),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相对特殊——曾经是掖县在招远境内的一块“飞地”。招远县|掖县在招远境内曾有一块飞地,名字叫作“掖县王家”
文章插图
飞地,是现代地理学中常用的术语,而在老掖县志中,采用的则是带有传统韵味的称呼——“插花地”。民国时期修撰的《四续掖县志》曾对“掖县王家”这块插花地有过专门记载,志文称:“村名掖县王家,一名马埠王家。系掖县地,属五区景福乡,在朱桥镇正东,插入招远县境内。由掖县王家向正西行二十里,抵朱桥镇。”如果感觉以上记载还不够直观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介绍,就描述的更清晰了:“查王家村四邻,计东距招远属马埠陈家村半里,西距招远属徐家村半里,南距招远属韩家村七里,北距招远属小疃二里。”也就是说, 掖县王家村的四周都被招远县的村庄所包围,这显然符合“飞地”的特征。那么,掖县在招远境内的这块“飞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点史料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推测的话,无非有以下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掖县和招远之间复杂的历史渊源。与掖县相比,招远建县的年代要晚不少。自从南北朝时期曲成县撤销之后,现招远县的辖区长期归属掖县管辖,北宋年间的状元王俊民虽然按照现在的区划是招远人,但在当时,他的籍贯则属于掖县罗峰镇。到了金代之初,伪齐刘豫在胶东半岛设立招远、栖霞、福山三个新县,其中的招远县,主体就是从掖县划出,并且治所就设在原掖县的罗峰镇。古代的地图远不如现在精密,因此,在分县之时出现“飞地”的情况,也在情理之中。招远县|掖县在招远境内曾有一块飞地,名字叫作“掖县王家”
文章插图
招远县|掖县在招远境内曾有一块飞地,名字叫作“掖县王家”
文章插图
第二个原因,或许就在于“地随人归”的划界原则。根据《招远县地名志》的记载,“掖县王家”村虽然四周被招远的村庄所包围,但最早来这里建村的,却是掖县人。相传,明洪武年间,一支王姓人从掖县河岭迁此建村,取名“掖县王家”(有可能一开始叫作“王家”,或者“马埠王家”,后来为了与邻村相区别,才以“掖县”为前缀,称作“掖县王家”)。在分界不明的情况下,根据“地随人归”的原则,该村庄在明清时期一直向掖县纳税,因此形成了“飞地”。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