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古诗( 三 )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敬亭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是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

是谁导演这场戏
在这孤单角色里
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对手都是回忆 看不出什么结局
自始至终全是你
让我投入太彻底
——许茹芸《独角戏》
有一种说法是李白之所以一生七次登临敬亭山,是因为玉真公主的缘故 。宣城敬亭山脚下有一个诗碑,碑文中说玉真公主倾慕于李白的才华,为此向朝廷举荐李白 。而李白在长安也是不负众望,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古诗

文章插图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李白离开了长安 。玉真公主也退出是非恩怨的漩涡,选择敬亭山作为隐居之地,最终郁郁而亡 。李白得知此事写下此诗以纪念二人之间的情谊 。
李白一生中七赴宣城敬亭山,是因为玉真公主隐居在这里,然后他们在同一年离世 。或许,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美好而旖旎的爱情故事 。
这件事虽然传说比事实的成分更大一些,然而却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对诗句的回味揣摩却是无穷的:两不相厌的为何只有敬亭山,无论是山中的秀丽景色令诗人流连忘返,还是诗人对陷入困境时曾得到的心灵慰藉的眷恋,都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古诗

文章插图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白之所以七次登临敬亭山,是因为仰慕南朝山水诗人谢朓的缘故 。谢朓的诗风清逸秀丽、圆转自然,音调和谐、铿锵悦耳,已具备唐诗的一些特点,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重要推手,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
谢朓因与谢灵运同族而被称为“小谢” 。谢朓20岁入仕,但多为闲职,轻裘肥马、广结诗友,32岁出任宣城太守 。宣城名胜谢朓楼又称北楼、谢公楼,就是谢朓担任宣城太守时主持修建的 。
有一次,李白来到宣城,登上谢朓楼,与好友饮酒观景,纵论诗文,高谈阔论 。事后李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古诗

文章插图
李白之所以仰慕谢朓 。一是与诗歌有关,谢朓的诗风圆润流转、清逸自然,对音律声调的安排和拿捏都是李白所在意和学习的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李白自信地认为他的诗歌得到了汉朝诗文与建安风骨的神韵,又融会贯通了谢朓的清新 。由此可见,李白对谢朓是很崇拜的,有一种异代相逢成知己的感觉 。
另一个点,是谢朓的人生际遇和人生态度,谢朓32岁出任一方太守,诗酒轻狂,寄情山水,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而李白的故事和人生际遇是伤感的,所以,他又很仰慕谢朓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 。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古诗

文章插图
其实,不管是玉真公主还是谢朓,他们都是与敬亭山有关的人,但他们都已成为了过去式,都是“可望不可即”的人 。
诗人独自登临敬亭山,身边无亲无友,更兼此时飞鸟尽去,白云悠闲,山间万籁俱静,在寂静之中愈能彰显出诗人的孤独 。世人都离他而去,谁是诗人的知音呢?人山相看两不厌,诗人的知音就是眼前的傲人挺立的敬亭山 。
这种遭万物遗弃,唯有与敬亭山对视的傲然的孤独,在读者心中产生的震撼,甚至要远远超过他在《月下独酌》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孤寂 。对月独酌,不只有明月为伴,还能“对影成三人” 。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古诗

文章插图
而在敬亭山这个广袤的空间中,只有静静伫立的敬亭山默默地陪伴着诗人 。这里没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互动,只有相互凝视的默契,其寂静无声更把诗人的孤独情绪又推上了一层 。
整首诗共有四行,第一句写鸟儿高高飞走,飞得那么坚决彻底,一点情意都没有;第二句描写天边仅存的一抹云彩也选择了无情地离开 。
从前两行来看,很显然“众鸟”和“孤云”是作为图形存在的,而广袤的天空则是充当了背景或者说界标;而在后两句中,图形与背景发生了转换,诗人成为了“有我之境”,此时图形变成了诗人自己,而敬亭山则成了背景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