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感受长江魅力:走进长江文明馆( 二 )


自远古开始,人类便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最早的陶器都产生于长江流域。在“感知文明”展厅,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新石器时代的陶杯陶碗,默默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从琢磨细致的良渚玉琮到举世无双的“曾侯昃”剑,从精巧复杂的云锦织机到美轮美奂的苏绣屏风,从人文荟萃的岳麓书院到满载宝货的万里商船……几千年来,长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汇聚成中华文明的壮丽画卷。
自然奇珍引人入胜
走出长江文明馆,穿过一个小广场,便来到武汉自然博物馆。博物馆常设展览“大河之旅 生命之歌”以大河为背景、生命为主题,以长江对话世界大河为布展理念,展出3000多件古生物、动植物标本,其中不乏全国罕见的珍品。
进入展厅,人们首先会被来自侏罗纪时代的庞然大物——中加马门溪龙化石所震撼。马门溪龙是中国发现的体型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颈部特别长。这具化石出土于新疆奇台县,2016年修复装架完成,高7.5米,长24米,脖子就有12米长。
在马门溪龙化石旁,放置着另一件“镇馆之宝”——同样出自新疆奇台的硅化木。它由侏罗纪时代的高大乔木石化而成,树形保存完好,木质结构清晰,长37米左右,根部最大直径2.7米,是国内博物馆展出的最长的硅化木。
硅化木上方是一面长15.3米、宽8米的“龙”足迹化石墙,再现了2亿年前动物之间追逐争斗的场面。“龙”是古生物学对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的统称。足迹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录像机”为脊椎动物活动记录的“特写镜头”,形成和保存条件十分严苛。这块化石上的遗迹既有龙行湖畔,又有鱼翔浅底,还有节肢动物爬行,为研究晚三叠世脊椎动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长江|感受长江魅力:走进长江文明馆
文章插图
巨犀是生活在2000万年前的大型哺乳动物,也是亚洲特有的犀类。眼前这件巨犀骨骼装架标本长8.8米,高4.2米,生前体重或超过20吨,真化石占比90%以上,是国内迄今为止有记载的完整度最高、修复装架最大的巨犀化石骨架。
步入“大河珍灵”展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叶尼塞河、尼罗河、黄河等大河景观次第展开。亚马孙河孕育的热带雨林里,粗壮的亚马孙森蚺与凶狠的凯门鳄正在殊死搏斗。密西西比河流域,5.4米长的巨大鲸鲨与鱼群热情共舞。进入叶尼塞河流域,仿佛置身于冰雪王国,北极熊、北极狐、雪狼等雪地动物神出鬼没。转入尼罗河流域,非洲草原的热浪滚滚而来,大树下蹒跚前行的非洲象、草原上奔腾的瞪羚、河水中狩猎的尼罗鳄、叼着幼狮回望来时路的母狮……所有动物栩栩如生,如同影片《狮子王》里的场景。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