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圩|减污腾地护巢湖
环巢湖湿地群:合肥市编制实施了《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 , 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10处湿地 , 形成环巢湖湿地群 , 初步构建起环湖湿地生态屏障 。
近日 , 采访人员环巢湖行程200余公里 , 走访调研巢湖湿地建设和保护现状 。
跻身我国五大淡水湖的巢湖 , 一度出现水质污染、洪涝灾害、岸线崩塌、湿地锐减等问题 , 被列为国家“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之一 。 2018年 , 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启动 。 今年 , 经国务院批准 , 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公示了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 , 合肥市申报的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榜上有名 。
如今 , 巢湖湿地自然生态正得到全面修复 , 巢湖水质明显改善 , 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 , 栖息鸟类升至300多种 。
契机
长期以来 , 受流域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 , 巢湖入湖水污染负荷居高不下 , 肩负多种功能的巢湖流域湿地遭到严重破坏 。 虽然也曾采取过一系列措施 , 但多出于防洪、污水处理和景观改造等单一考虑 , 缺乏在流域层面把巢湖及其入湖河流作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统筹规划 , 以至于经过多年的治理 , 巢湖流域湿地生态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完全遏制 。
治湖先治河 。 湖之根源在河 , 保护好入湖河流是保护巢湖的前提 。 巢湖河汊沟渠纵横交错 , 仅入湖河流就多达几十条 。 对此 , 合肥市创造性地提出:以巢湖为核心 , 构建环湖湿地公园群 , 通过生态功能和湿地产业的分工互补 , 使网络型湿地公园群保护体系取得1+1大于2的聚合效应 。
治河先迁人 。 巢湖流域本来有着大片湿地 , 几十年前 , 人口增长导致当地大范围围湖造田 , 把湿地开垦为农田 , 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 沿巢湖各种大大小小的“圩”就是那时形成的 , 恢复湿地需要腾退出一些圩 , 把圩里的土地按湿地标准尽力恢复到自然状态 。
肥东县十八联圩湿地建设就是典型案例 。 “十八联圩湿地总面积有4万多亩 , 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人工湿地 。 ”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告诉采访人员 。
2016年夏天的一场洪水成为十八联圩湿地建设的契机 。 洪水冲破了河堤 , 除了部分高地 , 十八联圩全圩被淹 , 3个月以后水才全部退去 , 全圩经济损失1亿多元 。
“人不给水出路 , 水就难给人活路 。 ”洪水退去后 , 当地政府痛定思痛 , 决定全圩搬迁 。 李家政还记得当时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圩里群众搬迁的场景 , “很多群众不想搬 , 我劝他们:这里地势低 , 再有洪水怎么办?在这里生产生活 , 耕种要施肥 , 养鱼要饲料 , 都会污染巢湖水环境 , 再说政府给的搬迁补偿条件也很不错 。 ”反复做工作 , 圩里的村民们陆续搬了出来 , 农民耕作的农田由当地政府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用 , 用于建设湿地 。 对养殖户投建的养殖产业则通过核算产业价值一次性给予退养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