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值得看的14座明清城墙 你去过几座?( 二 )


现存城墙平面近方形 , 全长约7.3公里 。原有的6座古城门 , 今存3座 , 分别为小北门临汉、大北门拱宸、长门震华 。
临江而筑的城墙,北面凭汉江天堑 , 东、南、西三面被人工开挖的护城河环绕 。这条护城河 , 经历代疏浚,不断拓宽,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成为亚洲最宽护城河 。
宽阔的护城河,与坚固的城墙一起,构筑了襄阳城这座“华夏第一城池” , 其易守难攻之势 , 也为古城赢来“铁打的襄阳”之名 。
没有了战事的喧嚣,这座古城重现盎然生机,而城墙就如同一位老者,注视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 。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城墙
临海台州府城墙
江南长城
台州府城墙,全长6.28公里(现存约4.67公里),肇始于东晋时期 , 初唐时扩建 , 北宋时按唐代旧基重建,并逐渐形成“九门”规制 。明朝增筑敌楼,清康熙年间建成瓮城……
屡毁屡建 , 不断修葺,这座滨江近海的古城墙 , 就是台州府峥嵘岁月的直接见证者 。
明嘉靖年间,名将戚继光在台州抗倭前后长达8年,创下九战九捷的辉煌战绩 。为强化城防,他对城墙加高加固 , 并创建了13座双层空心敌台 。敌台跨越城墙内外两边,既可以瞭望、防守,也可以屯兵增加防御力量 。
这种双层空心敌台,后来被调任北方的戚继光应用于北方长城的修建,台州府城墙也因此被誉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
为防范洪水,台州府城墙将一部分马面(城墙向外凸出的墩台)修成半圆弧形,畅通水流,以保护城墙 。这是“江南长城”的独有形态 。
盘亘在山间的台州府城墙,犹如一条巨龙雄镇东南,护佑着临海城生生不息的人民 。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台州府城墙
寿县城墙
“金汤巩固”
寿县城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重建于宋,后经明清时期的修葺和完善,成今日之规模 。
城墙平面略呈方形,周长约7.14公里,墙体以土夯筑 , 外侧贴砖,外壁下部以条石砌基 , 层层收分成一道护城石堤 。
城有四门 , 都设有瓮城 , 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 。这种瓮城内外门向的交角处理,于军事防御之外,还有防洪功能 。
另在古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 。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而遇到洪水,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 。
也正是由于这三个特殊的形制构造,造就了寿县城墙“金汤巩固”的传奇 。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墙
兴城城墙
中国唯一一座方形卫城
兴城 , 位于渤海之滨、辽东湾西岸,是明清时期北方军事要塞 , 时称“宁远” 。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兀良哈部落的袭扰,明宣德三年(1428年),镇守在此的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呈请督造了“宁远卫城” 。
兴城城墙,平面略呈正方形,是明清城墙中唯一现存的方形卫城 。城墙外墙以青砖包砌,内壁采用不规则的毛石砌筑,避免中间所筑的夯土松动,使城墙更加坚固 。
天启四年(1624年) , 明军守将袁崇焕镇守宁远城,为抵御后金努尔哈赤的进攻,奉旨修缮宁远城,耗时两年,使城墙“高三丈二尺 , 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 。同时,在城墙四角增筑角台,设有炮台用于作战时架设红夷大炮 。
而后,袁崇焕率领军民,凭坚城利炮击退后金军,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让摇摇欲坠的明王朝又延续了近二十年 。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古城之上 , 似乎仍能感受到数百年前的历史硝烟 。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城墙
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
“中国最美丽的古城墙”
凤阳明中都 , 为明代早期营建的国家级都城之一 , 于洪武二年(1369年)下令建造,历时6年几近建成后遭弃置 。
如今 , 这座“规制之盛、实冠天下”明中都仅存皇城午门、西华门及两段城墙 , 但规模宏大 , 仍然十分壮观 。
中都皇城城墙,始筑于洪武五年(1372年),至洪武六年(1373年)建成,是明初兴建、唯一保存至今的宫城城墙 。
城墙现存1.1公里,登临其上 , 依稀还能感受当年的宏伟气势 。
尽管明中都建造中途被废弃 , 但其规划布局,比如城墙围合空间内的中轴线空间序列,以及“左祖右社”、郊坛制度和建筑形制等,为后来南京都城宫殿和北京都城建设提供了蓝本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