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天津滨海新区以海为笔 绘制“蓝色经济”图谱( 二 )


答案是:对标新加坡等国内外知名海洋文旅城市 , 聚焦沿海蓝色走廊、海河都市观光带、全域旅游示范区 , 海洋、工业及乡村游的“一廊一带一区多组团”文旅产业格局 , 提升旅游及配套服务设施 , 建京津冀游客亲海旅游的“后花园” 。
目前 , 滨海新区拥有国家海洋博物馆、泰达航母主题公园、极地海洋公园、东疆湾沙滩等一批特色点位 。 这个国庆假期 , 来自京津冀鲁等地的游客专程“打卡” , 仅国庆首日就达1.3万余人次 。
滨海新区文旅局副局长贺淑荣表示:“我们支持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积极做好‘到天津 , 看航母’的名片 , 也在推动国家海洋博物馆成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持续吸引优质项目落户 , 鼓励旅游新兴业态发展 。 ”
而为创新海洋文旅产业模式 , 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海洋文旅产品和服务 , 日前 , 天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人才)联盟在滨海新区成立 , 首批成员单位118家 , 涵盖天津、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省市地区的海洋文旅名企和高校科研院所 。 粤港澳大湾区游艇行业联合会主席文焕告诉采访人员:“滨海新区海洋旅游产业基础雄厚 , 作为联盟成员单位 , 我们双方在海洋旅游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 ”作为该联盟主席单位 , 国家海洋博物馆馆长黄克力说:“联盟将成为聚集社会力量 , 共同搭起海洋文旅产业发展与合作的平台 。 ”
海洋生态:严守红线养护资源
在谋划“蓝图”、掘金“蓝海”的同时 , 海上那片“绿水青山”如何守护?
这便是滨海新区持续加码的一项重要课题 。
作为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最前沿和主战场 , 滨海新区做了大量海洋生态修复工作 , 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 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 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美丽海湾精彩绽放 。
据统计 , 滨海新区12条入海河流从2017年的“全部为劣”改善为2020年的“全部消劣” , 地表水断面劣V类水质比例下降40个百分点 , 消减比例位居全国前列;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70.4% , 较2017年提高53.8个百分点 , 在环渤海地区改善幅度最大 。
滨海新区海洋局海域室主任李海山介绍 , 对于陆源污染治理 , 他们紧抓入海河流和入海排口两道关键“闸口” , 12条河流实行“一河一策” , “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并举 , 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实施;同时对港船泵站、天津港一号泵站等市政综合排口进行从源头防控到管网收集再到末端治理的系统整治 , 彻底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海问题 。
面对海洋生态 , 滨海新区向来“保护优先、从严从紧”──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 开展岸线岸滩综合整治 , 养护海洋生物资源 , 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制度 , 海洋捕捞总产量与2015年相比减少25% , 增殖放流各类苗种近72亿单位;建立实施湾长制 , 强化与“河长制”的衔接联动 , 形成“全面覆盖、分级履职、网格到源、责任到人”的海湾监管新模式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