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蓬洲所城:城垒倾圮古祠存 至今犹说蓬洲扇( 二 )


洪武31年(公元1398年) , 为了巩固海疆边塞 , 蓬洲守御千户所在百户董兴的主持下 , 筑砌了周围六百四十丈 , 高一丈五尺的石城驻军守御 , 故名蓬洲所城 , 所城周围有防护河 。 同时砌石城墙 , 城周长2133.33米 , 设东西南北4门 , 城门上各有月楼 。
明嘉靖年间 , 经兵部尚书翁万达奏准 , 四乡民众入住置业 , 形成兵民同城格局 。 几经兴废 , 城墙已被拆除 , 目前仅剩东、北门局部 , 因古榕缠绕 , 得以保存 。
蓬洲自嘉靖末澄海建县后 , 一直是澄海县管辖 , 直到1984汕头升为地级市 , 划为汕头郊区 。
城中留有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群、庙宇、宗祠、小桥、雨亭等大量古建筑 , 文化价值颇高 。
失落的城墙 , 家族荣耀依稀在
历经百年风雨 , 千户所城里 , 让人意难平 。
当年的所城今何在?在蓬洲东 , 采访人员找到了一块“城垒古迹”的石碑 。 石碑旁边有一棵大榕树 , 榕树缠绕着一些石块 , 据说这就是600余年历史的“蓬洲所城”留下的一点印记 。 原蓬洲东社区书记翁锐南感慨 , 日寇入侵潮汕后 , 城墙便被拆毁大半 , 遗存部分1958年又被拆除 , 运往澄海外砂用以修筑外砂大桥 。 这个“城墙”得以保存至今 , 归功于榕树的根须紧紧缠绕城墙石块 。
据《广东明清海防遗存调查和研究》记载:蓬洲所城设四个城门 , 外环护濠 , 天启五年(1625)重建 。 清嘉庆七年(1803)重修 , 抗战时期日军侵华 , 拆毁大半 , 东城墙侧后方、北门城墙各有古榕一株 , 榕树树根包裹城墙 , 残余部分于1958年被拆除 , 现存东门城墙残长13.8米 , 厚3.6米 , 高4.3米 , 北门城墙残长5.2米 , 厚1.5米 , 高3.2米 , 由花岗岩石砌筑而成 。
城墙留下了遗憾 , 所幸还有那些崭新的祠堂 , 在向后人讲述着当年的人 , 当年的故事 。 蓬洲多达近50姓 , 现在仍保存着翁、陈、黄、谢、庄等姓氏祠堂近20座 。
这些祠堂很多都经过翻新 , 还在屋顶加上了潮汕的嵌瓷 , 默默地向后人讲述着家族的荣耀 。 比如谢氏一族 , 旧为蓬洲所城的世袭军官 , 就是当年的军户 。 该族现存有的祠堂和府第建筑 , 至今依稀可见其盛 。
在嘉庆《澄海县志》中 , 有蓬洲关帝庙的相关记载 , 可以看出明清两代谢氏一族的其他升迁信息和他们对蓬洲城建设所做出的相关贡献:
关帝庙 。 正殿祀关帝 , 后殿塑佛像 , 前为山门 。 在蓬洲城内大街 。 明万历年 , 邑人世袭指挥佥事谢宏缵建 。 迁斥拆毁 。 国朝康熙壬子 , 袭指挥使谢应锆重建 。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 , 鲍浦巡检司王伟万率庙僧募修山门 。
在这则记载中 , 提到谢氏的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万历年间的“世袭指挥佥事”谢宏缵 。 在明代卫所体系中 , 佥事一职 , 为指挥使的助手 , 一般分掌训练、军纪 。 另一位是康熙年间的“袭指挥使”谢应锆 。 指挥使在卫所制度中 , 为卫所一级的最高军事长官 。 可见 , 谢氏一族的先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发家的 , 从明代中晚期充当指挥使的助手 , 到清代 , 成为了所城的最高负责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