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非遗传人陈岳林:我的渔歌万万千

_原题
“我的渔歌万万千”
——洞庭渔歌非遗传承人陈岳林的文化守望
文化|非遗传人陈岳林:我的渔歌万万千
文章图片

9月27日晚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洞庭渔歌”在岳阳楼景区展演 。 王静 摄
【文化解说】
洞庭渔歌
洞庭渔歌 , 是历代洞庭湖流域渔民所唱歌谣的总称 , 由渔民口头创作 , 即兴演唱 , 以群体和家族的方式传承 , 是洞庭湖区传承历史最悠久、群众基础最广泛、区域影响力最深远的珍贵文化遗产 。 2006年 , 洞庭渔歌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14年 , 洞庭渔歌成为岳阳市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 , 也是全市传统音乐类别中唯一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
【守望故事】
10月2日晚 , 古色古香的岳阳楼景区 , 在朦胧夜色与暖色灯光的映衬下 , 格外精致典雅 。 洞庭湖上 , 星月交辉 , 璀璨耀眼 。
“哟嗬——一件马甲与胸齐 , 半截裤子腰间系 , 两只粗手舵掌稳 , 一双大脚浪踏平 。 ”忽然 , 一声声“洞庭号子”从湖上传来 , 浑厚激昂 , 豪迈悠长 。 是时 ,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笔下“渔歌互答 , 此乐何极”的意境腾然而起 。
“洞庭号子是洞庭渔歌的一种 。 ”洞庭渔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岳林说 , “洞庭渔歌源于古代原始图腾的水泽文化现象 , 已经传唱千年 。 ”
拾起千年文化的碎片
出生于1962年的陈岳林 , 打小在洞庭湖边长大 , 对浩瀚洞庭有着鱼水深情 。 他出身艺术世家 , 从小对乐曲就兴趣盎然 , 与洞庭渔歌意惹情牵、难舍难离 。
1981年 , 陈岳林从城陵矶花鼓戏剧团调到岳阳楼区原梅溪乡政府 , 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 首次接触洞庭渔歌时 , 他感觉像发现了音乐殿堂的稀世珍宝 , 自此开始关注洞庭渔歌 。
一次 , 陈岳林在湖畔遇到一个渔民 , 便习惯性地向他了解洞庭渔歌 。 没想到 , 这位渔民居然张口就唱了一首 。 歌声感染了陈岳林 , 同时让他明白 , 洞庭渔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然而 , 随着艺术的多样化与现代捕鱼技术的发展 , 洞庭渔歌传唱者渐渐变少 。 陈岳林说:“年轻人会唱洞庭渔歌的越来越少了 。 随着老一辈人陆续离去 , 洞庭渔歌存在青黄不接乃至断代的危机 。 ”
于是 , 陈岳林开始对洞庭渔歌进行搜集整理 , 追根溯源 。 他说:“洞庭渔歌可追溯到隋唐时期 。 ”
老一辈渔民要么年纪大记忆模糊 , 要么难以为情羞于启齿 , 陈岳林的搜集整理之路艰难曲折 。 上天不负有心人 , 1992年 , 陈岳林调到渔民的聚集地——岳阳楼区原洞庭乡政府工作 , 这让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渔民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