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非必要不旅行”的长假,但愿是最后一个( 三 )



▲全国旅客发送量较往年同期显著下降(图/网络)
我只是想说一点我个人的“游”让我在这个问题上获得的启发——许多年以后 , 我“游”到了英国 , 站在英吉利海峡这一边的多佛港 , 天气好的时候 , 可以清晰地眺望对岸法国的加莱港 。 我当时的直觉反应就是:如果说英国知识分子与法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 那几乎相当于说芜湖人与铜陵人的思想观念是截然对立!
虽然道理简单到只剩下常识 , 但没有这样的“游” , 就不会有这样的体悟 。
在求知的道路上 , 古人不像我们现代人那么方便和轻松 。 且不说书籍、互联网这类信息传播、获取的渠道技术 , 古代的学校都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 , 因此没有哪个求学者能够不用费力千里迢迢、甚至跋山涉水 , 去到某个私塾或书院 , 拜某人为师 。 单单这个艰苦的过程 , 其实已经是在“游”了 。
故此 , “游”这个字 , 还不只是单纯学习的意思 。 “游”总是与“从师”有关 。 古之学者格外注重师承 , 他们不像现在的人 , 在社交媒体上读了几篇讲大道理的文章 , 就觉得自己对什么学问都可以无师自通 。

▲国庆期间的杭州火车东站(图/杭州网)
然而我现在越来越觉得 , 这样的艰辛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好淘汰机制 , 淘汰了那些投机取巧、自以为是者 , 剩下的就是真正的求学者和善于学习者了 。
“游”对于求知的意义不仅在于接触人和事 , 它还具有很强的涵养身心、陶冶性情的作用 。 这一点也是古人在论学时特别强调的 。 除了很少有人有幸进得了的国子监、太学之外 , 书院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 , 它们大多像佛道寺观一样 , 建在那些风景幽深的名山大川中 , 而很少建在喧闹的市井间 , 目的正在于此 。
这不仅是说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 , 这只是外在的 。 更重要的是 , 学习需要一个好的内在的身心状态 , 否则同样会误入“放辟邪侈” 。 而外在的赏心悦目的清雅环境 , 有助于我们内在的身心调节 。
03
说了那么多 , 在又一个长假结束时 , 我最想说的其实是 , 我已经有很多很多年没有“出游”了 , 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重新带上几本书走在路上 , 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 见识各种各样的事……
最重要的 , 拜访我的老师们 , 我的同学们 , 和我的朋友们 。
【旅行|“非必要不旅行”的长假,但愿是最后一个】旅行是每一个健全的人生所必不可少的 , 我希望现在这种不能“游”日子尽快结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