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尹立祥|延津古城窥影

延津县古城窥影延津县城曾经是一座形似龟状的古城池,人称“龟城”。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始建。明洪武十年(1377年)复建。1947--1955年,城墙逐渐被拆除,城垣拓宽为环城马路。存世五六百年,今古城已不见踪迹,只能通过前人书籍的记载和描述来窥探关于延津古县城的遗梦幻影,对着文字和图片感慨了。一、延津古城墙修建历史:根据延津县志记载,延津县城(原史迥店),古称四战之地,位于县境东南隅。始筑于元大德年间(元成宗铁穆耳,在位期间1294~1307年,有年号两个元贞、大德,其中大德是公元1297年-1307年),城墙周围长七里三十步(3530米),高二丈(高6.6米),广一丈二尺(宽3.9米),原为土垣;泰定四年(1327年)圮于河,徙治所于通郭村;明洪武十年(1377年),迁回原址,复筑城墙;正统(已巳)十四年(1449年),知县陈宽增展;成化(甲午)十年(1474年),知县吴钊,筑高三丈(10米),城内周围开通马道;弘治(戊午)十一年(1498年),知县梁文盛增修;正德四年(1509年),知县韩贯又增高五尺(1.6米,累计11.6米),扩宽一丈(扩宽3.3米,累计宽7.2米),凿池深二丈(6.6米),植柳万余株,藏风聚气,后毁于寇。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县刘廷瑚亦补栽,城及各官路树万余株。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始修砖城,高三丈五尺,宽一丈,护城河宽二丈;知县刘元会具申修葺,且云延津县小民贫不能自给,巡抚曾如春、巡按崔邦亮命府官括帑余三千余;知府刘以焕又设法措处,专委通判孔祖颍、董其役、巡按袁九皋继至,因缺费发赎银九百,守道袁奎措银三百余,不二年工成,雉堞巍峨,千百年保障之计从兹始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刘之会再次筹款修葺。正徳、嘉靖、隆庆、万厉、崇禎间知县孔鳯、韩天賦、左柱、陈永直、霍炳、李鏡典、王誥相继重修;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知县刘纯徳修葺;康熈二十四年(1685年),知县張修砖城;康熙四十一年(1702),城垛崩毁二百余丈,知县余心孺捐俸修砌,使得城墙完固;中华民国期间,亦屡有修补;中华民国战乱期间,1947年后,城墙逐渐被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1955年城垣拓宽为环城马路。二、城门介绍及修建历史:古城设六座城门,拆除前只存四门:东迎春、西宜秋、南迎薰、北拱宸。明正德时流贼猖獗,为防刘六、刘七义军,正德五年(1510)将小东门和东北小门填塞。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郝以立重修北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尚书李戴率阖族及东街士大夫,捐金重修南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知县刘元会具申修葺四门焕然一新,以固封守东门;明末清初(1644年前后),做过明清两朝官员的知县李呈祥建其西、南、北三座,后李公分守大梁时,以东城南向,克生气不利于文事,捐俸倡绅衿各捐资改而东向。康熙(丙辰)十五年(1676年),吕文会重修南门城楼,四座,东一座;康熙(巳己)二十年(1681年),知县表陈德远重修东门;知县吕承业建。三、城濠(护城河)修建历史: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城壕被泥淤塞。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凿深一丈(3.3米),阔三丈许(10米),置桥通水。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凿深二丈(6.6米),阔一丈(3.3米)余,置桥通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六月大水,城垣、桥梁俱坍塌,知县黄镗委典史贺时鼎修,桥置栏杆,城新楼橹,有雄观於曩者。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知县陈彝重修。四、龟城、龟首与龟尾:1.龟城--延津古城因为龟有着独特的骨架结构。龟的背部有龟纹,龟纹中间有三个格,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才。旁边有24格,代表着24节气。也有10格的,代表十天干。龟壳底部有十二格,代表十二地支。古人也通常说河图洛书,其中“洛书”就是以“龟负书”代表九宫八卦及方位。中国古人赋乌龟以灵性,认为龟是“永固、长寿、吉祥、辟邪”的象征。因此以“龟”为意象来作城市风水布局,不失为一种美好寓意的营建方法,所谓“以形取胜”。龟城的构造全凭借本地的地理条件,道法自然。历来以龟形建城不在少数,如江西赣州、山西古城平遥、云南昆明古城以及永泰古城都是典型的龟城布局(见下图)。延津城为“龟盖城”,延津城的东南奎星楼为龟头,西北万寿塔为龟尾。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为龟的四足。城墙|尹立祥|延津古城窥影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