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护绿良渚古城遗址:实现文物保护与水生态环境改善双赢( 二 )


除了上述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量身定制的“轻柔”治水模式 , 当地还针对部分水体较浅且水域面积较小的水体 , 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 , 补水提高水位 , 配备微循环系统 , 以此增加水体流动性 。
完成治污后 , 如何构建起治污护水“生态圈”谓之关键 , 技术团队将目标聚焦种植沉水植物 。
“把沉水植物种植于水底 , 形成‘水下草坪’ , 能固化底泥内源污染物 , 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 , 创造有利于动植物生存的水下环境 。 ”上述技术公司经理莫国华表示 , 经过反复研究试验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选种了四季常绿矮型苦草 , 该水草可在低温环境下存活 , 不仅优化水质的效果比普通的沉水植物好 , 且维护成本更低 。
四季常绿矮型苦草的“水下草坪”形成后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根据当地水体情况投放了相应品种的鱼虾螺贝等水生动物 , 构建起水体共生生态系统 , 自动净化池塘水质 。
除了水中“治” , 岸上“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 在园内古城墙遗址旁的池塘边 , 一圈绿盈盈的茅草沿岸而载、随风摇曳 。 “这些茅草叫香根草 , 它们在控制面源污染、吸收溶解在污染水体中的氮和磷的同时 , 还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地下文物 。 ”莫国华介绍 。
浙江省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 “通过‘治污’和‘水生态构建’两步走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29个景观池塘已经基本消除了水体的黑臭和富营养化现象 。 经第三方检测 , 目前1个景观塘达到Ⅰ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 28个景观塘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 ”(完)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