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这首诗中最传神的词句( 二 )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 。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
这首诗正体现 。
2.鹿柴这首诗中,哪几个词语感受到了万籁俱鹿柴 [lù zhài]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从诗中“不见、但闻、返景、复照”可以感受到了万籁俱寂,空旷幽静的感觉 。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
3.赏析鹿柴中,入的传神之处《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 。
这首诗描绘了鹿柴(zhài)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 , 与陶公‘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同 。”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 。
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鹿柴(zhai)①唐·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②闻人语响 。
返景③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品注释(1)鹿柴(zhai):“柴”同“寨“,栅栏 。
此为地名 。(2)但:只 。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
“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2]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辋川册谷中购置了曾属宋之问的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
他在与辋川别墅与朋友裴迪唱和,咏当地景物,并自辑其五绝二十首,题名为《辋川集》,自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 , 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 , 漆园 , 椒园等 , 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此诗是其中第五首,以不见人影而人语清晰可闻来反衬空山之幽静 。
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王维诗的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段 。《王孟诗评》云:"无言而有画意" 。
《诗法易简录》"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 。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 。
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 王维的山水诗历来为评家看重 。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曰:"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 , 相中之色……言有尽而意无穷 。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 ,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 画中有诗 。"主要是指他的山水诗和山水画 。
赏析一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wǎng)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鹿柴,是辋(wǎng)川的地名 。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 , 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 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 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 , 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