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这首诗中最传神的词句( 三 )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
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 。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
这首诗正体 。
4.鹿柴这首古诗绝妙处在于什么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无言而有画意 。顾云:此篇写出幽深之景 。
【鹿柴这首诗中最传神的词句】《批点唐诗正声》:不言处反胜有,言复不佳 。
《唐诗广选》:李宾之曰:诗贵淡不贵浓,贵远不贵近 。如杜诗“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转”、李诗“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摩诘“返景”二语,皆淡而浓、近而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
《唐诗直解》:无言而有画意,“复照”妙甚 。
《唐诗训解》: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 。景照青苔,冷淡自在 。摩诘出入渊明,独《辋川》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拟其词 。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中之喧也 。如此变化,方入三昧法门 。
《唐诗选注》:玉遮曰:只四语,令人应接不暇 。
《唐诗笺要》:景到处有情,情到处生景,可思不可象,摩诘真五绝圣境 。
《而庵说唐诗》:此首眼目在“空山”二字 。右丞笔下直是大光明藏,无有一字在也 。
《唐贤三昧集笺注》:五绝乃五古之短章,最难简古浑妙 。唐人此体,右丞可称妙手 。
《唐诗别裁》: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
《唐诗笺注》:“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 。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反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 。诗细甚 。
《诗法易简录》: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 。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 。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语言”,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于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