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儿子们的真实下场 康熙的儿子们( 二 )


但深知乾隆帝忌讳地方大臣结交皇子的永瑢,并没有敢接受这些,并且上报给乾隆帝,虽然得到首肯,但乾隆帝虽然认为这点小礼物不算什么,但害怕以后渐染成风,形成了送礼拉关系的不正之风,还是对喀宁阿是传旨申饬了一顿 。
可以说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对于皇子进行了全方位限制,皇子并没有实权,更不用说参预国政,进入决策层,甚至领兵一方了,而且还严厉限制皇子与大臣结交,使得皇子是内无权力,外无强援,自然掀不起风浪 。
二、康熙帝是先亲情后政治,乾隆是先政治后亲情
乾隆帝这个人说好听点,是性情中人,是感情细腻,说不好听点,多少有些吹毛求疵,睚眦必报,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防微杜渐,所以事无巨细,都喜欢没事敲打敲打 。
因为乾隆帝这个人对于子嗣教育,是十分严厉的,像自取别号,甚至是逃课这种事情都不轻易放过,经常是一点小事情就批评,还习惯于将训诫皇子的谕旨,贴在尚书房,让在此读书的皇子还有师傅反复观看,以此警示,这种做法可谓是从小就对年幼皇子造成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使得皇子从小就对父皇乾隆帝具有敬畏之心,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帝往往一个眼神就能吓得他们不知所措,更不用说进行夺嫡了 。

康熙的儿子们的真实下场 康熙的儿子们

文章插图
雍正帝对于兄弟是出了名的狠,老十三胤祥死后,老三胤祉缺少哀悼之情,被对他早就不满的雍正帝知道以后,将胤祉是夺爵,并且幽禁于景山永安亭,两年以后胤祉郁郁而终 。
有其父必有其子,乾隆帝也因为类似事情狠狠地收拾了两个人,当然收拾的不是兄弟,而是亲生儿子 。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的发妻孝贤纯皇后病逝,孝贤纯皇后死后,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因为表现的不够哀痛,被乾隆严厉地训斥,并且取消他们的继统资格:“若不自量,各怀异意,日后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令伊等弟兄相杀,不如朕为父者杀之 。伊等若敢于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显揭其不孝之罪,即行正法” 。
只是因为表现得不够悲痛,就将21岁的大阿哥和14岁的三阿哥给训斥的狗血喷头,剥夺了继统资格,甚至还说发现有异心的话,就要将其正法,由此可见乾隆帝对儿子有多苛刻,两年以后大阿哥忧惧而终,可以说就是被乾隆帝吓死的 。
十二年以后三阿哥病死,虽然与此次训斥没有直接关系,但多少还是有些间接关系的,毕竟年少时因为嫡母之死表现得不够伤心,就被训斥一顿,被剥夺了继统资格不说,还说要有异心就杀死你,这是多么大的心理阴影,长期如此身体和精神上自然受影响 。
可以说乾隆帝是典型的先政治后亲情,而且亲情不是次之位置,更好的形容应该是以政治为最主要,亲情反倒是细枝末节的不重要之处 。



当然乾隆帝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在雍正帝对皇权强化的基础上,乾隆帝继位以后,清朝的皇权高度集中,并且达到强化的极致,在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皇子掌握一定权力进而拱卫皇权的,反而是不需要皇子分权,所以乾隆帝对于皇子的态度是防范和打压 。

再反观康熙帝,则是妥妥的先亲情后政治,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亲情凌驾于政治上,以至于九子夺嫡愈演愈烈 。
如果康熙帝像乾隆帝那般从小对皇子严加管教,十分严厉,皇子长大以后又严格限制其权力,不给其实权,也不会出现出现九子夺嫡的 。
可惜康熙帝并非严厉之人,他对于亲情还是很在乎看重的,对于皇子从小就很宽容和呵护,皇子成人以后,更是给予不小权力,甚至对于诸子的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进入夺嫡的实质性斗争中时,也不会像乾隆帝那般严厉地训斥道“与其令伊等弟兄相杀,不如朕为父者杀之”,要知道当时大阿哥和三阿哥都没有进行夺嫡的实质性行动,就被如此训斥了 。


康熙的儿子们的真实下场 康熙的儿子们

文章插图
反而是苦口婆心的劝诫,即使是震怒之下也不会说出这种狠话,更不用说具体的严惩行动 。
康熙帝给予诸子不小的权力,是九子夺嫡出现的原因,而过度宠溺,则是九子夺嫡愈演愈烈的关键原因 。
当然康熙帝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政治目的不可忽视,那便是前文说过乾隆帝在位时期是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和强化的时代,而康熙帝时代的皇权虽然也集中,但相对乾隆帝时代的巅峰而言,还是明显有所不及的,所以康熙帝给予皇子权力,也有着以皇子来维护和拱卫皇权之目的,等于变相的以这种分权方式来使皇权集中,毕竟皇子再是威胁,也是自己儿子,权力给谁不是给,给了自己儿子,肯定更加合算,哪怕他们斗的是乌烟瘴气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