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散文:古城镇失去韵味,不是因为商业化,而是丢掉了从容( 二 )


虽然在它们不远处便是高楼大厦 , 是我们深陷其间的现代文明 , 丝毫不影响我片刻的走神 , 短暂的轻松 。

那时候 , 发掘古城镇文化这样的事情不用开大会、做广告、拉横幅 , 一位身着蓝色小袄的老奶奶往门前一坐 , 便是文化 。 对襟的盘扣 , 笑眯眯的脸 , 听不懂的当地话 , 面对人潮汹涌或人迹稀少的从容 , 便是文明 。 支撑的瘦弱汉子 , 耳朵上别根香烟 , 拉客时简短小心的询问:“坐船吗?”坐 , 跟着走 , 不坐 , 礼貌的笑笑 , 去问下一人 。
三年前携全家出游 , 我兴致勃勃的带领家人重游几个古城镇 。 它们的样子未曾有多大变化 , 它们的里子少了我为之千里奔赴的从容 。
沿街的人家不见了 , 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店铺 , 进得店中 , 粗陋的儿童玩具 , 包装精美装着干燥剂防腐剂的“特产” , 你想多看看在身后翻着的白眼 , 让人瞬间失去逛下去的欲望 。
不去管他 , 毕竟我们来是感受古城镇的 , 在里面踩一踩路 , 也是好的 。 路还是那条路 , 人却不见了当年人 。 不知道当地居民去了哪里 , 也许是他们也与时俱进 。 刻意摆出来的悠闲 , 好似高高在上的京剧造型 , 说是传统 , 实则离地面愈远 。 一句句写在小板子上的美文 , 下面总要标明价格 , 理解老板 , 竞争激烈 , 人心难测 , 明里明面的多少能获得些信任 。
感谢手机相机 , 感谢小视频 。 很少再有人淋着烟雨踏石板 , pose , 造型 , 拥抱夜晚 , 拥抱天空 , 这些动作正在蔓延流行 。 不怪他们 , 我们也是一样 , 孩子老婆父亲在一旁摆得更加夸张 。

人多了 , 人们的脚步急了 , 说话的声音也大了 , 入住的“高端”酒店 , 除了价格感人 , 服务标准 , 找不到从前的随意 。 幸好还有一些小店 , 老店 , 进门店家不会停下手中的事 , 点头问候:“来了?”两个字 , 回到家中 。
温一壶老酒 , 要几碟小菜相佐 , 爱逛街的女人孩子出门而去 , 我和老父端坐小桌前 。 桌子光亮不油腻 , 有些许裂痕尚算平整 。 店家老人开着收音机听曲 , 我们偶尔问几句话 , 他用混着当地口音的普通话缓缓回应 , 一个地点后面必然跟着此地的故事 , 一个景点后面必然跟着另一个人少景相似的景点 , 一个打卡美食后面必定跟着一句:“那个不好吃”的评论 。
是他们食古不化吗?不是 。 当小吃成为烤面筋炸臭豆腐轰炸大鱿鱼的千篇一律那一刻起 , 这些老人 , 这些古城镇时光的守护者 , 所言所行 , 已是这里那里仅剩的味道 , 他们对接久远 , 慢待现在 , 活在当下 , 不忘和风细雨 , 不怨人心不古 。 他们是古城镇上长着小草的瓦片 , 是青石板中覆的青苔 , 是蓦然回首处的灯火通明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