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最忌讳的字有哪些 取名最忌讳的36个字( 九 )


31.忌用祖先和先贤的名字
汉族起名 , 一般避讳祖先的名号 。其一是汉族传统极讲辈分 。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打乱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 。其二是由于汉族的特殊性决定的 。汉姓,首先是承继父姓 , 然后起一个本人的名字,而某些少数民族或外国人,有本名、父名或本名加母姓、父姓 。如法国人的姓名通常为三段,即本名,加母姓 , 加父姓 。如果汉姓名在承继了父姓以后,再加上祖先的名字 , 那么两者就没有丝毫区别了 , 这样你根本无从分辨李四这个人到底是爷爷还是儿子了 。
在封建制度下,人们不仅要“尊祖敬宗”,而且要奉君主为至尊,直呼君主的名字是大逆不道,清代的雍正、乾隆时 , 仅凭这一条就可以处人死罪并祸及九族 。于是这种忌讳便被称为“国讳” 。但就现代人而言,仅就名字而论,一般不以伟人、名人的名字为名 。但有人因崇敬某一伟人或名人,特意取其名为名 。如李大林、张大钊,便是取李大钊、斯大林之名为名 。当然也有姓赵、姓关的人,就不应以“子龙”和“云长”为名了 。否则便会今古不分 。32.忌用人体器官字起名
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名称不入名(綽号除外) 。如:眼、鼻、舌、脸、喉、嘴、脚、胳膊、腿、肺、肝、肾、胃、脾等 。但有的也入名,甚至常入名 。如秦汉时有赵相名张耳 , 战国时代的楚怀王名熊?- 。
33.忌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
有些人命名,喜欢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做文章 。例如:石磊、林森、聂耳这三个名字即是此例 。这种命名的审美效果颇佳,可惜我们的姓氏能如此利用的微乎其微 。而且即使石、林、聂三姓,也不可能人人都使用这种方法 。
有些人取名时喜欢将姓名用字的部首偏旁搞相同 , 并将此作为一种命名技巧来推广,如李季、张弛,但这种技巧实际上不值得提倡 。如果姓名三个字的部首偏旁完全相同 , 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之感 。特别是当你在书法签名时,就会更强烈地感觉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涛、何信仁、郭郁邦等,不论如何安排布局,都有一种呆板单调之感,不会产生点画纵逸、变化多姿、曲折交替,气韵贯注的美学效果 。我们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 。
上述例子说明名和姓存在形体结构的搭配问题 。如果形体结构没有变化,姓名就显得呆板 , 拘谨 。
在运用字形命名时,过去有两种技巧,一是拆姓为名,另一是增姓为名 。所谓的拆姓为名是指取名时截取姓的一部分作为名,或者把姓分割为两部分作为名 。如商汤时的辅弼大臣伊尹 , 其中就是取姓的一部分“尹”而构成的,此外现代著名音乐家聂耳,著名作家舒舍予(老舍)、张长弓、计午言、董千里、杨木易也都属此类 。另外还有雷雨田、何人
可等也是将姓拆为两部分作为名的 。古人有些人将名剖分为字,如南宋爱国诗人谢翱 , 字皋羽,字即由名拆开而成 。
明代的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清代的尤侗字同人、林佶字吉人、李楷字皆木,都属此类 。还如清代的毛奇龄字大可、卢文昭字召弓等 。还有些人是将姓名剖分为号,如清代的胡孤号古月老人,徐渭号水月田道 , 则又是分名入号 。
所谓的增姓为名是指在姓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些笔画或部首构成一个新字成为名,如王匡、林森、于吁、金鑫、李季等 。《镜花缘》第八十六回侍女玉儿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家姓王,兄弟八个,求人替起名字,并求替起绰号 。所起名字 , 还要名如其人 。一日,有人起名道:第一个,王字头上加一点,名换王主,綽号叫做“硬出头的王大”;第二个,王字身旁加一点,名唤王玉,綽号叫做“偷酒壶的王二”;第三个,就叫王三,綽号叫做“没良心的王三”;第四个 , 名唤王丰,綽号叫做“扛铁枪的王四”;第五个,就叫王五 , 綽号叫做“硬拐弯的王五”;第六个,名唤王壬 , 綽号叫做“歪脑袋的王六”;第
七个,名唤王毛,綽号叫做“拖尾巴的王七”;第八,名唤王全,玉儿说到此处,忽向众人道,这个全字本归八部,并非人字,所以王全的綽号叫做“不成人的王八” 。引得众人捧腹大笑 。这些技巧都是利用形的离合变化,以增添命名的趣味性 。
34.忌多音字
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 。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如:覃、乐两字 。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 。如果说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事实,那么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 。山东某地有一个学生名叫乐乐乐,教师上课时却不知该怎么叫他,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 。这个名字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可有八种读法 , 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