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海南周刊丨海底珊瑚礁、海上红树林:水清林茂鱼鸟欢( 二 )


周刊|海南周刊丨海底珊瑚礁、海上红树林:水清林茂鱼鸟欢
文章插图

三亚蜈支洲岛海域的珊瑚景观。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武威 通讯员 陈文欣 摄
最近,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一直在为他几年前发起的“百万珊瑚培育计划”忙碌着。陈宏是浙江温州人,1987年来到海南后,专注于培育珊瑚、修复生态等专业工作。
“以前,三亚湾近海区域珊瑚密布,如同大海里的浪花,渔民们称之为‘海石花’。”陈宏说,20世纪90年代,海边居民用珊瑚石灰盖房子,导致珊瑚数量逐渐减少。
2003年,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成立,陈宏任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开始进行珊瑚培育种植研究,当时国内珊瑚研究领域还有很多空白。“我提出人工培育珊瑚苗,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陈宏说,海底种珊瑚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好似平地起高楼。
往后的18年里,陈宏及其团队兢兢业业做好珊瑚保护与培育工作,为获取一线的研究数据,经常潜入海底做实验。
截至目前,陈宏带领的团队在三亚、陵水等市县的海域培育了超20万株珊瑚,还培育出了国内首片柳珊瑚“丛林”。“我们的目标是培育形成大片珊瑚花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珊瑚礁修复提供苗种。”陈宏说。
生态海岸活力四射
浩瀚海洋,是生命的原乡。在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境中,有成百上千种生物生存繁衍。
在三亚蜈支洲岛景区,许多游客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潜入海中探访充满生机的水下世界。一株株珊瑚生长在铁笼、铁架上,五颜六色的热带鱼穿梭其中。“海底世界真奇妙,我看到了色彩斑澜的珊瑚,还有鱼、海藻、海胆等海洋生物。”来自天津的游客赵芳说。
2011年,蜈支洲岛景区启动建设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和育苗。经过10年的努力,海洋牧场的鱼类资源增长了10余倍,早期人工鱼礁的投放区域已形成包括珊瑚礁、鱼、虾、贝等在内的海洋生物圈。
红树林为许多林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索饵场、避难所和栖息地。近年来,随着三亚红树林面积不断增加,各种动物拥有了广阔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每年,铁炉港、青梅港等红树林海岸都会吸引众多观鸟爱好者前往,他们带着相机,架起设备,远远看着鸟儿嬉戏。三亚人麦笃彬喜欢观鸟、拍鸟,三亚的红树林海岸是他常去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红树林面积增加、生态恢复,鸟的种类明显增多。除了常见的鹭鸟,三亚还出现过白眉田鸡、红胸田鸡、黑水鸡、翘嘴鹬等珍稀鸟类。”麦笃彬介绍,不同的红树林聚集的鸟类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三亚河旁,常有鹭鸟在红树林中栖息,例如小白鹭、池鹭、苍鹭等;在亚龙湾青梅港,可以看到鹊鸲、暗绿绣眼鸟、赤红山椒鸟等;榆亚盐场内,长期活跃着鸻鹬类涉禽,如环颈鸻、矶鹬,到了秋冬时节还会迎来许多候鸟,如林鹬、红颈滨鹬、长趾滨鹬。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