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年轻人付费“充电”,新景里有啥新意思( 四 )


在夜校 , 她还学习了光影美术课 , 由巴萨当代美术馆馆长授课 。 她说 , 通过学习 , 学会鉴赏莫奈、凡·高、毕加索、马蒂斯等西方著名画家的名作 , 对色彩的认识有了更多感悟 , “其实是在生活中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
非洲鼓、皮具体验、配音表演、中国舞、茶道体验、手机摄影……今年 , 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开设了86门课程 , 预计招生2000人 。 杨玲芝告诉采访人员 , 最快报满的班有尤克里里体验班、钢琴入门班、水彩画基础班;从平台访问量来看 , 年轻人对美妆、尤克里里、中式点心类型的培训班最为感兴趣 。
学习需求升温的背后 , 是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这样的“充电” , 让年轻人与延展的生活相遇 。 这一笔绚丽多彩 , 是他们抹向另一片天空的灵感 。
角色重定位 , 人生新出发
任何一种职业 , 绝非依赖天赋就可坐收渔翁之利 。 年轻人的学习还是一种觉醒 , 对他们来说 , 是基于角色定位之下 , 人生的又一次出发 。
38岁的玉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 在经历了大儿子的青春期叛逆后 , 她重新拾起了教育、文史等书本给自己“充电” 。 这两年 , 她一直在一个教育公众号上跟随学习对话沟通课程 。
“曾经我以为 , 当父母还要学习吗?这不是天然自带的能力吗?”玉琳是名校毕业生 , 在公司也是优秀员工 , 她认为出色的自己在教育儿女方面没有阻碍 , 不在话下 。 直到孩子进入初中后 , 她曾经的命令失去了效力 , 孩子拒绝与她沟通 。 渐渐地 , 她才发现 , 在当妈妈这件事上 , 她出问题了 。
修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 成为玉琳的学习动力 。 通过学习 , 她开始反思:“之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 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坚持 , 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 。 ”她说 , 学习过程中 , 接触了心理学内容 , 她发现自己的控制欲让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情绪 , 成了隐患 。 她所要学习的 , 正是如何放下控制欲 , 正向表达 。
“看见问题是进步的开始 , 踏上学习之路 , 也是重新开启和孩子的沟通之门 。 ”玉琳说 。
采访人员发现 , 在喜马拉雅、得到等平台上 , 亲子教育、心理学、哲学课等颇受年轻父母的欢迎 , 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都加入了教育“充电”大军 。 评论留言区都是交流切磋的心得:“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 , 父母不要自大要反思”“爱孩子就要有耐心 , 耐心是从一件件小事练起的”……
“保温杯里泡枸杞”是不少“90后”养生的生动写照 。 如今 , 一些“90后”的养生蓝图里还加入了健身、艾灸、站桩、中医等内容 。 他们为此进行付费学习 , 动力在于为自己和家人提供强健的体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