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常熟蒋巷精神引领新农村建设

【游客|常熟蒋巷精神引领新农村建设】央广网苏州8月26日消息 从远近闻名的“野人村”“光棍村”“贫困村” , 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苏州市蒋巷村50多年的发展史和“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蒋巷精神的具体表现都浓缩在了一间1500平方米的村史馆里 。 2021年以来 , 约15万人次的游客走进蒋巷村史馆 , 探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历程 。
村史馆内 , 硕大的沙盘呈现了蒋巷村的全景 。 蒋巷村史馆分5个篇章 , 分别是“艰苦奋斗 战胜贫困”“勇立潮头 产业振兴”“绿色发展生态永续”“为民造福共同富裕”“党建引领 无私奉献” 。
参观完沙盘 , 稍移几步 , 抬头便能看到原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带领村民挑着扁担治水改土的雕塑 。 20世纪60年代 , 常德盛看到蒋巷的“穷根”在于田地低洼、旱涝不保、粮食产量低下 , 满怀激情地喊出了“天不能改 , 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 。 他带领全村仅有的400个劳动力 , 实施了10多年的治水改土工程 , 靠一根扁担两只箩筐 , 肩挑背扛 , 累计完成了5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 。 在蒋巷 , 常德盛那一辈人的腿都有点儿罗圈 , 那是青年时代挑土压出来的 。 人矮了 , 1700亩低洼地硬是被填高了1米多 。
长达10年的治水改土工程彻底改变了蒋巷村的农村水利面貌 , 昔日荒滩纵横、河汊交错、野坟密布的“锅底洼”变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吨粮田” 。 基础打好了 , 蒋巷村走上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之路 , 第二个篇章由此展开 。
蒋巷人探索的免耕播种、秸秆还田、沤肥堆肥等先进耕作方法被推广到了整个大江南北 。 直到现在 , 蒋巷仍然是全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行政村之一 , 蒋巷村打造的千亩有机良田更成了网红打卡点 。
工业上 , 村办企业常盛集团异军突起 , 逐渐成为华东地区知名的轻、重钢结构和轻质建材企业 , 如今已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和省内钢结构构件的最大生产基地 。 旅游方面 , 常德盛从一条“麦子下岗、竹子上岗”的新闻中获得启发 , 打造乡村旅游 , 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 , 为村里带来收入近千万元 。
蒋巷村把“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 。 20世纪90年代 , 蒋巷村投资500万元办了个化工厂 。 工厂投产仅两个月 , 利润就超百万元 , 但同时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 。 常德盛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 , 就是赔上400万元 , 也要把这个厂关了 , “污染环境肯定不行 , 生金子也得关 。 ”
在第四篇章 , 游客们可以看到 , 蒋巷村家家户户住别墅 ,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大保险全覆盖 , 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达1万元 , 老人免费入住老年公寓 , 还享有养老金 。 在强村富民的过程中 , 蒋巷村坚持不让一户家庭掉队 , 因人而异 , 精准扶贫 , 携手相助 , 同奔小康 。 今天的蒋巷村 , 村民们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是远近闻名的幸福家园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