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2017年天安门迎来建成600周年, 历经数次被毁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重建|2017年天安门迎来建成600周年, 历经数次被毁
文章插图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征召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其时,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蒯祥奉命设计建造皇宫,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承天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为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
重建|2017年天安门迎来建成600周年, 历经数次被毁
文章插图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明天顺元年(1456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此次重建后的承天门,只是由原来的东西宽5间、南北进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形制上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承天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本次重修,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
重建|2017年天安门迎来建成600周年, 历经数次被毁
文章插图
清朝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重建|2017年天安门迎来建成600周年, 历经数次被毁
文章插图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 重建|2017年天安门迎来建成600周年, 历经数次被毁
重建|2017年天安门迎来建成600周年, 历经数次被毁
文章插图
新中国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对市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诞生。1952年,北京市第四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较全面地修缮天安门城楼。这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近260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重建|2017年天安门迎来建成600周年, 历经数次被毁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