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二 )


10.川崎症
1岁~1岁半的宝宝是该病的危险族群,而且原因目前仍不详 。症状颇多,例如持续多日高烧39℃~40℃以上;眼红;口唇有草莓舌、唇裂、手脚四肢肿;颈部淋巴肿;以及打卡介苗的部位会红肿等 。
一定要住院治疗,医师会先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查(检查冠状动脉有无扩大),然后给予免疫球蛋白的治疗,通常需要10~14天才有可能痊愈 。愈后,四肢和肛门口周围会有脱皮的现象产生 。
小儿发热的治疗方法
1.急救措施
(1)可用冷湿毛巾敷额,好可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则效果更好 。
(2)将75%酒精兑水一倍稀释,用小毛巾蘸湿擦抹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 。若小儿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肤起"鸡皮",应改用稍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红转暖 。
(3)在作物理降温的同时还要服退热药,有高热抽筋病史的同时加服镇静药 。当家离医院远而交通又不方便的,遇高热最好不要不管一切往医院跑,可以先在家中作上述紧急处理 。
2.降温方法
(1)传统物理降温法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 。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 。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 。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 。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
(2)药物降温法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0~23个月龄的孩子可服用幼儿百服咛(退热口服)滴剂,2~12岁孩子可服用儿童百服咛(退热)溶液或咀嚼片,每隔4~6小时服一次 。这种退热药的优点是口服后吸收较快,30分钟生效,没有传统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对白细胞、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 。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4~6小时一次 。
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6~8小时一次 。
(3)针灸降温法
3.对症治疗
(1)高热时,水分丢失增多,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
(2)对于出现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明显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 。
4.针对病因治疗方法
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 。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1)小儿外感风热症候
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中医在诊治这类病症,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 。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
2)小儿外感风寒的症候
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针对这类的病症,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 。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
3)小儿外感湿热症候
呈现身热较轻,但身重,口渴不欲饮,神疲力倦,腹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腻,脉涩 。对于这类病症,中医的疗方是以清热去湿,芳香化浊为主 。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 。病情较严重的,可加添黄芩、滑石,湿邪较重的,可加薏米 。
4)小儿外感暑热症候
壮热心烦、口渴欲饮,头昏重,烦躁难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洪大而数 。
结语:综上所述,以上内容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发现孩子发烧后,首先要找出病原,根据病原做相对的治疗,这样才能快速治疗,并去除病根 。发现宝宝低烧的时候,要做一些物理降温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