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圆圆只有八岁 。
钱钟书和杨绛没有要第二个孩子,他们一生只爱一个孩子,用尽全力去爱 。一家三口历经磨难,始终深深爱着彼此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戏剧家暂露头角
1938年,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国难当头 。身在海外的钱钟书杨绛心系祖国,惦记家人,他们决定摒弃英国安逸的生活,一家三口回归祖国 。
上海自“八一三”事变后,被日军包围,沦为孤岛 。被生活所迫的人民,迫切希望从文学艺术方面寻求一丝心里安慰 。
杨绛首次编写的戏剧《称心如意》上演,没想到一炮而红 。
戏剧《称心如意》主要讲述了,女主角李君玉失去双亲,不得不投靠其他亲戚 。她的一些亲戚有头有脸,却谁都不愿意收留她 。老天有眼,经历过百般折磨之后,她得到了有钱人舅舅的爱护 。最后,还找到了一个如意郎君,生活终于称心如意 。
短短一部戏剧,描绘了30年代上海的世间百态 。
文章插图
选择喜剧与杨绛一贯理性、隐忍、克制的人生态度有关,她没有去做激昂斗士,但是用细水长流的方式表达着立场与选择 。
第一部作品大获成功,杨绛仿佛打开了任督二脉,戏剧创作源源不断 。她接连完成了《弄假成真》《游戏人间》《风絮》等佳作,一时间“杨绛创作”成为了上海戏剧界的金字招牌 。
为了支持杨绛,她年老体弱的父亲杨荫杭也前往剧场捧场 。
杨荫杭和观众一样,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会逗得哈哈大笑,一会感动的老泪纵横 。老父亲没有想到,杨绛的戏剧得到观众一次又一次的鼓掌 。
父亲悄悄问女儿:“这些全部是你编的?”
杨绛点点头说:“对呀,全部都是我想的 。”
杨荫杭自豪不已,对着左右两边的人说:“这是我女儿编的,是我女儿!”
杨绛看着父亲样子,就像一个求表扬的小学生一般 。女儿创作的剧本这么受欢迎,他不禁流出几滴骄傲的眼泪 。
中国著名电影评论家柯灵称赞:“杨绛的《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是喜剧的双壁,是中国话剧库中有数的好作品 。”
胡适也评价她的剧本“不是照着镜子写的”,称赞她的剧本不落俗套、独树一帜 。杨绛的戏剧影响深远,2007年《弄假成真》还再次被搬上了话剧舞台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骑士堂吉诃德
翻译和创作是杨绛文学成就的两翼,最著名的莫过于《堂吉诃德》 。这部小作品从翻译到出版几经波折,差一点被当做废纸烧掉 。
1956年,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为了忠于原作,杨绛决定自学西班牙语,这一年她已经48岁了 。到了“文革”开始时,她已经翻译了著作的四分之三 。
1966年,文革越演越烈,杨绛被要求把“黑稿子”交出来 。《堂吉诃德》翻译稿被没收后,杨绛夜不能寐 。
她向没收“黑稿子”的头头求情,恳求他们还回书稿 。可是头头们告诉她:“收的稿子太多了,你的那份已经找不到了 。”
杨绛不死心,她自愿打扫革命群众办公室卫生,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寻找翻译稿 。终于,杨绛打扫一间储藏室时,发现了《堂吉诃德》的译稿 。
她高兴极了,抱着稿子看了又看,没错,就是自己的稿子 。一颗悬了已久的心,终于落下了 。
杨绛抱在怀里,准备悄悄偷走 。
不料她被一位老干部发现,大声呵斥:“站住,杨季康,你拿着什么东西?”
杨绛吓了一跳,她的心咚咚直跳,脸一下子绯红起来 。杨绛有点害怕,更多的是气愤,
她勇敢的回答:“这本来就是我的东西,我辛苦译出来的稿子!”
这位老干部也很强硬,死活不肯让杨绛把译稿带走 。
无可奈何,她只好把译稿放回去 。最后,终于有位学习组长仗义出手,把稿子还给她 。
杨绛抱回稿子回家,仿佛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孩子 。
文章插图
1978年《堂吉诃德》出版时,读者排长队购买,一时间掀起“堂吉诃德”热 。杨绛的译本,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翻译的空白 。
当年,西班牙王室来访,《堂吉诃德》作为礼物被赠与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