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离婚,是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你的完整是凑人数么?( 二 )


很多有这些问题的孩子父母都在一起生活,但家里却冷的像冰窖,因为家里有没有爱,和这家里有几口人,没有任何关系 。
在另一个层面,虽然原来的婚姻已经很难受了,但这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再狗血,但自己也练就了一付熟悉的应对套路 。
而真的决定离婚,就意味着要进入一种全然未知的生活,哪怕是有希望的 。但是,相对于陌生的未知和希望,很多人宁可留在熟悉的痛苦中 。
而从纯客观事实的层面来看,离婚或不离婚,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并没有消失或死亡,孩子始终都有一个爸爸和妈妈 。
发生改变的,是父母两人内心对彼此的感受 。孩子的爸爸/妈妈还在,是你心里的那个人没有了 。
说的再准确点,是你过去对这个人美好的投射和期待无处安放了,无数次的现实和期待的反差,让你已经不得不无奈的承认,对方真的不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
当婚姻的形式分崩离析之后,过去因为这个形式所带来生命的熟悉感和安全感,还有意义感,突然就都瓦解了 。
因为生命的支撑,原本就不是来自于内心的完整感,而是依赖于外部的某个人或某种形式的存在,所以当这个人或形式离开时,接踵而至的是深深的遗憾和孤单感 。
然后你无意识的把这种缺失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会认为孩子也会有和你一样的孤独感和缺失感 。
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那些总喜欢给孩子穿很多衣服的养育者,通常自己的体质都不好,对所以他们会自然认为孩子也怕冷,觉得孩子的身体是经不起环境温度变化的,是脆弱的 。
而长时间在这种环境的催眠下,孩子自己也会产生这种自我认同,甚至自己都会对别人说,我从小体质就不好,而这种自我认同又会强化各种疾病产生的概率 。
这种投射是父母对孩子很普遍的一种状态,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曾经有人问我,作为父母是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给他们任何限制 。
理论上确实是这样,但这很难做到,因为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你在施加影响,你自己未必是知道 。
人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或感受到的是世界的唯一真相,但却往往辨识不出来 。我们对外界的所有的看法或者认知都是个人性的,都是不同深度自我感受的投射,并不是客观事实 。
比如,一个女孩看着一把椅子说,“这真是一把孤独的椅子,每天这么多人都只是使用它,坐它,但是却从来都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它,或者感谢它 。”
这女孩说的是椅子吗?不,当然不是,她说的是她自己 。那是内心连自己都尚未意识到的深层自我感受,并把这种感觉投射在了那把椅子上 。
我们当然也会把这种感觉投射在孩子身上或任何人身上,比如你觉得自己孩子因为父母离婚了所以很可怜,其实你是自己内在的孤单和无助,并不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
当然在父母认定这就是唯一真相并不断强化时,孩子未来可能确实就会有这种感受,但那并不必须会发生的 。
一个对自我有觉知的父母会意识到,感觉离婚之后不完整的并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 。
这时他们会非常警觉,并尽可能不把这种感觉扔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开,同时寻找更多的方法和支持来转化自己内在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
当自己有孤独感力量不足时,内心深处是知道的,这样的自己能给出的爱和耐心都会非常有限,也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陪伴者 。
因为不相信自己未来能完成照顾孩子这项“艰巨的任务”,就会依赖有人可以补这个漏 。处在这种依赖期的人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婚姻层面,而是表现在生活中的每个方面 。
 04 
亲密关系是非常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方方面面 。感受一段关系已经没有继续的任何意愿,想要为自己重新开始是完全可以的 。
毕竟在没有觉醒的时候,就要承认自己做不到“跟谁结婚都一样”,那就尊重内在的渴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
因为选择不同的伴侣,就选择了不同的体验生命的路径 。父母彼此没有怨怼没有失望,能够以成熟有风度的,带着感激和祝福的分开,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示范,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的面对分离 。
如果不打算分开还想在一起,也是可以的,只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委曲求全”或者“迫不得已”,每个选择都是每个人衡量了各方面的价值为自己而做的 。
如果真的对这段关系有留恋,有舍不得,有依赖而留在婚姻里,就大大方方承认,不要利用孩子作为理由来逃避面对自己的问题 。
这不仅是对自己婚姻的不分责任,同时也给孩子传递一种非常糟糕的生命态度 。先不说孩子会不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愧疚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