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俗故事典故 民间风俗( 三 )



Q5: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的故事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 。这一天不准妇女串门,串门不吉利 。《清裨类钞》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这天各家都吃水饺,意为用水饺包起来,以求吉利 。如今虽说人们对妇女串门不讲究了,但这天吃饺子却成了各家习惯 。

Q6:我想知道多一些关于民俗的典故~
关于双鲤鱼. 汉以前,“双鲤鱼”就是古代的信封 。这种信封和现在用纸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它是用两块鱼形的木板做成的,中间夹着书信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 。“呼儿烹鲤鱼”,即解绳开函,“中有尺素书”即开函看到用素帛写的书信 。这种鲤鱼形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 。汉代文书以简牍为主,简牍由竹木制成,长度大约为汉尺l尺 。为防散乱、泄密,将简两块对合,文字向里,外面结绳处加上封泥 。到汉末,个别书信已有用纸的 。后来,信封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明、清代的信封和现代的信封大体相同,但写法不同,信封的正反面都写字,而且由于写信的对象身份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 。典故一:“天马行空”“天马行空”,广指文学而言,比喻文气豪放,才华横溢,也比喻不受制约,不可捉摸 。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是“天马行空”的最早渊源 。据考证,铜奔马的实名为锋星,又称天锋星,即冲锋之神,道教战神,汉武帝刘彻的化身 。汉武帝死,蜕去人形,幻化为马,是为锋星 。锋星双目怒视,引颈长嘶,武威振奋张扬,是汉武帝精神的形象表达,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气息 。中国民间有“怒马如龙”的说法,奋争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也就是龙马精神 。锋星一往无前,为胜利而战,因而也有“马到成功”的意思 。“天马行空”对中国民俗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典故二:“活见鬼”中国民俗口语中有“活见鬼”一词,是指不可能或难以置信的事情 。这个典故是由张道陵与十二玉女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北宋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记载了“张道陵与井”的故事 。其曰:“天师经行山中,有十二玉女来谒天师,愿奉箕帚 。天师知其地下阴神也,谓之曰:汝等何以为献?将观汝心厚薄,选而纳焉 。玉女各持一玉环,径皆数寸 。天师曰:所献一般,不可并纳 。吾化此十二环,另作一环,投之于地,有得之者,即纳之焉 。遂合十二环为一大环,径余一尺,投于地中,随即深陷,已成井矣 。玉女皆脱衣入井,以探玉环,竟不能得 。天师取其衣,藏石匮中,玉女至今仍在井内 。”张道陵投环成井、智收妖魔的故事曾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而雷台古井的状态正好印证了这段传说 。古井在古墓之中,呈圆口,井壁并不是直上直下的结构,而是上窄下宽复而再窄的腰鼓型(实际上是一个篆书的“玄”字,所以称玄井),独具特色 。井口圆形,传说为玉环所化;井壁上窄下宽,传说为女鬼所藏 。而之所以要将井建于墓中,则是为了表明墓主的身份 。现在,井在墓中可以见到,井口圆形也可见到,那么,十二个绝色女鬼至今还在井内,能不能见到呢?对于观井者而言,初次观看未必能见到,二次也未必能见到,久而久之,便可见果有十二玉女裸居井下,见之者则大不吉利——观者可能已经与精神分裂症相去不远了 。张陵古井中装了十二位绝色女鬼 。这件事在民间流传开来,逐渐形成了民俗口语中“活见鬼”一词 。典故三:“龟儿子”“龟儿子”是民间一句骂人的话,常指不肖子孙而言 。东汉时,人们常以龟为辟邪,已见有龟形炉灶、龟形水壶等文物现世 。传说龟为龙之九子之一 。龙生了九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成龙,尤其令人难堪的是,其中一个竟是乌龟,是“龟儿子” 。为了表示对“龟儿子”、“王八犊子”的惩治,汉人使其陷于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驮碑负重,以示镇压 。雷台汉墓中,有八只石龟分别置于两具棺椁的四角,即是“镇压”的意思,表达了雷台汉墓主人对不肖子孙的忿忿之情 ,其情形无异于破口大骂 。“龟儿子”的典故反映了汉代祖先望子成龙的心境,显示了殷殷先祖情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