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新手常遇到的误区有哪些( 二 )


建议
量力而行,切勿养成离开三脚架就不会拍照的习惯 。长时间重装徒步可把脚架交予背夫或驼队携带,即便再无第三方服务时带了脚架也不要频繁取出,老老实实走路才是本分 。
误区NO.3:一定要出片吗
在我接触风光摄影的这两年里去过很多地方,最初在我每次远行回来都会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很多和此行相关所谓的美图,即便不公开发布我仍会挑出很多张自认为不错的进行后期调整 。这就是我要阐述的另一种误区心态,出去拍照,就一定要出片 。现在回头看之前的片子,很多应该丢进回收站的却被我视作珍宝 。后来也有很多和我一起旅拍的朋友会问:“我们今天去这个地方要走这十公里能拍到好片吗?”对方的答案早已奠定了既然拍不到好片,这不是白走一趟浪费体力吗 。这也是我想就这个话题延伸的另一个重要拍摄理念;探索,发现 。
风光摄影是一门系统化且复杂的艺术,甚至说成一门学问也不为过,深挖风光摄影不是后期多玄妙或是风景多震撼,而是我们永远要保持一颗对大自然敬畏和勇于探索发现的心 。风光摄影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经常要反复对同一个景物拍摄才会收获 。任何事物都存在第一次,特别当我们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或是整个区域进行拍摄时,探索发现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今年3月我与澳大利亚的张炎老师去了澳洲最北部达尔文卡卡杜国家公园拍摄,四天的行程里我们甚至没有掏出过相机,总在双脚和方向盘上之间切换 。四天下来没有一张所谓的"作品,但却对整个卡卡杜有了地域和地貌性的了解,为下一次拍摄打下了稳固良好的基础 。
建议
抛开逢出门必出片的心态,多些时间留给探索发现 。多走,多看,多想,相信下一次会更好 。
误区NO.4:银河体
这应该是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而又引发了对风光摄影误区的一些个人见解 。风光摄影发展到今天随着器材科技的不断创新改善,银河片已经成为了这个载体中含金量较高的一种体现 。近两年来暗光片更是成为主流趋势,貌似没有几张银河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拍风光的 。银河热的持续高温让越来越多的初学者也能拍出浩瀚的星空银河,很多摄影师凭着一腔热情没完没了的拍银河却忽视了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
我经常在12月的新西兰好牧人教堂看到很多国内摄影师朋友相互仰着脸在探讨银河在哪里,殊不知南半球的银河季早在10月就结束了 。这里说的银河季也是我想阐述的误区之一,只有在银河季拍摄才是正确的时间(注:南北半球银河季节不同,所谓银河季就是无论在时间,和银心的可见度及位置等因素都是拍摄最佳状态) 。现在太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了银河后期干货上而忽略了前期拍摄的系统规划 。我曾在朋友圈发过一张光板天的扫海花絮,当时也正处银河季 。有位水准极高的老师评论问我为什么这么好的条件不拍银河?我想表达的是,银河季也不一定就非要拍银河,而且很多我们要拍摄的前景也许不处在银河升起的位置或根本就在反方向,再加之其他因素,例如潮位的变化等 。我当时那张片子就是银河前景的方向和潮位都不对,即便在无云的银河季也不会拍到一张好的作品 。这是此误区的关键理念,没必要为了拍银河而拍 。何不尝试放弃银河而拍摄一些带有暗光的星星作为点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
前期拍摄一张好的银河作品必定在时间,前景,光线等因素十分出色 。然而当这些条件同时出现的概率并不大,那么有些人为了拍银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硬上 。绞尽脑汁的多张降噪弥补光线的缺失而造成的燥点(除个别器材),千奇百怪瞭望天空的姿态作为前景,为了拍摄彻夜的无休止等待,这些无奈之举真的有必要吗 。当有了详细的规划和一个完美的拍摄条件(天气,银河位置,月光等因素)就不需要做那么多事了,在常规数据下简简单单两三张就可以完成曝光合成,甚至一张就能出片 。
建议
尊重科学,善待作假合成 。注意劳逸结合,在高强度拍摄环境时期若非天时地利人和,可适当放弃银河拍摄 。
误区NO.6:最好光线只有黄金光比和满天红云
都知道日出日落光线最柔和,也被称为黄金光比,更是拍摄的最佳时段 。火烧云就更不用多言,我也巴不得每次都是满天红云 。现实总是任性的,离开这些最佳条件外我们还有很多种天气以及拍摄方法仍可媲美 。相对红云我现在更喜欢极端或是阴郁的天气,西方风光摄影师称之为“moody”,这种天气往往充满了未知和变化多端,算是和红云完全相反的一个极端 。而且这样的天气会在视觉效果方面增添不一样的美感和冲击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