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荷花瑞 亭亭独吐红|灼灼荷花瑞 亭亭独吐红

○高铭昱炎天暑月,铄石流金,却有荷花迎着骄阳,竞相怒放,芳香四溢,给人带来几分清凉。散步湖边,极目所至,但见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所谓“满池碧叶铺水面,白红粉莲次第开”,荷花娴静,悄然伫立,把优雅之色调尽情泼洒。若遇风狂雨骤,满池飘摇;待云开日出、波澜不惊时,再看经雨荷花,则愈加鲜艳明媚,清丽雅致,便深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说妙绝。唐代诗人王昌龄见采莲少女泛一叶轻舟、穿梭于荷丛之中,遂写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诗句,那种情景是多么美妙。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是大自然赋予四季的名片。诗人泰戈尔,曾说要“生如夏花之绚烂”,光芒万丈的荷花,足可代言所有夏花。荷花又名莲花,亦称水芙蓉,“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因其生于水中,故又有水芝、水华、水芸、水目等名。曹植在《芙蓉赋》中赞其“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荷花气质圣洁高雅,遂有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之称。《北梦琐言》记载:唐时有人邂逅一素衣粉脸女郎,被赠玉环一枚,不久后发现庭院水池有荷花盛开,花蕊中有一同样玉环,但“折之乃绝”,因此后人又称荷花为玉环。“荷”也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原始人类出现之前它就存在。西周时期,野生于湖畔沼泽的荷花开始走进人工栽培的池塘。《周书》中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此时人们已植荷为蔬,搬上餐桌了。那时人们食用的蔬菜大约有40余种,莲藕是其中之一;既可食用,又能观花,荷花开始大规模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早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为宠妃西施赏荷修筑了“玩花池”,这可以说是人工砌池栽荷的最早实录。自此以降,国人与荷花共生共长,荷花凭借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逐步渗透到农业、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有着极高的地位,是高洁的象征。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荷花自是“君子之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荷从泥泞里走出,似谦谦君子,超然于名利之外,不在意俗世繁华。陆游在《梦中行荷花万顷中》曰:“天风无际路茫茫,老作月王风露郎。只把千尊为月俸,为嫌铜臭杂花香。”宁愿把千樽美酒作为每月的俸禄,因为怕铜臭污染了荷花的香气。诗人在赞美荷之高洁魂魄的同时,亦显露出自己洒脱高尚的情怀。荷花象征“清廉”。清廉与“青莲”谐音,因此荷花常被用来比喻为官清正,不肯与人同流合污。荷花也象征坚贞、纯洁,因此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喜联常有“比翼鸟永栖长青树,并蒂花久开勤俭家”等,以祝福男女好合、夫妻恩爱。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唐代诗人王勃《采莲曲》中有“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表示爱情的缠绵。“藕断丝连”的意思是表面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用来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荷花又称“芙蓉”,“蓉”谐音“荣”,莲花和牡丹花在一起的图案叫“荣华富贵”,莲花和一只鹭鸶在一起的图案叫“一路连科”。牡丹、莲花和白头翁的组合,称为“富贵荣华到白头”。莲又谐音“连”,莲蓬加上莲子,叫“连生贵子”。荷又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音同,故荷花还常被用来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意义的象征。荷花品种丰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组成了高洁的荷花世界,堪称“荷(和)为贵”了。我们在赏荷之时,也会领悟荷花世界所带来的深刻启发。荷花不仅是诗词咏叹的对象,也是绘画最常表现的图案,还是舞蹈的素材,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图案纹饰和造型。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荷花之美无处不在,映日之红,“红”透天下。【 灼灼荷花瑞 亭亭独吐红|灼灼荷花瑞 亭亭独吐红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