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寿庚|从扬帆万国,到荒凉萧索,“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千年兴衰启示录( 三 )


三、衰落
元末明初,泉州地区因长期战乱不息,经济、社会遭受巨大摧残,海外贸易长期断绝,许多巨贾豪商被迫携带资金、贸易关系和资源,移居到其他相对和平稳定的地方,泉州逐渐由盛转衰。而给泉州造成致命伤害,使其从“东方第一大港”神坛上跌落的,则是明、清二朝皆曾推行的“海禁”政策。
蒲寿庚|从扬帆万国,到荒凉萧索,“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千年兴衰启示录
文章插图

朱元璋剧照
明初,为孤立、打击盘踞在沿海岛屿上的元朝残余势力,明廷严禁沿海居民从事海外贸易活动。后来,朱元璋又严禁民间使用“蕃香蕃货”。宣宗、代宗、英宗时,又多次下诏,严禁“私造大船”从事海外贸易。虽然这一时期民间私人海贸愈演愈烈,但泉州作为曾经的海贸大港,海防重点,自然不会成为从事海外走私贸易的商贩们的最佳选择。因此,明穆宗于隆庆元年(1567年)下诏,“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海”,却选择了虽地理偏僻,但在此前走私贸易中,被走私商贩们选中进行出入、交易,从而导致“东、北巨贾竟骛争驰”,类似后世“走私贸易天堂”的漳州海澄月港作为主要海贸港口,泉州地位日益低落。
蒲寿庚|从扬帆万国,到荒凉萧索,“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千年兴衰启示录
文章插图

顺治皇帝剧照
清初,为防范、孤立、打击盘踞台湾的郑氏集团,清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处斩,货物入官。”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是颁发“迁界”令,强逼沿海30里内的居民一律内迁:“膏腴弃为荒地,庐舍沦为废墟;无数人民,流离颠沛”;沿海地带,纵火焚毁,“火焚二月,惨不可言,兴、泉、漳三府尤甚”。泉州昔日“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彻底沦为黄粱一梦。
文史君说
综观千余年泉州的兴衰,不难看出,自汉至唐,由于独特、便捷的沿海地理位置、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泉州逐渐成为北方南迁民众的主选定居地之一,并因此获得经济繁荣发展的难得机遇;唐、宋、元历朝都极重视海外贸易,并因此而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直接促成泉州跃登“东方第一大港”的宝座。因明、清二朝为孤立、打击敌对政治势力,强推“海禁”、“迁界”等政策,硬生生将泉州从“东方第一大港”神坛上拉坠,跌落凡尘。其成败历史经验、教训,值得后世深思、借鉴。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庄为玑等:《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海洋出版社,1989年。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