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如果地球会说话丨三年修复,黄龙长出新“皮肤”

川观新闻采访人员 寇敏芳
它是一条飞腾的黄色巨龙,千百年来,金灿灿的钙华从五彩池层层叠叠数千米逶迤而下,奔向涪江。 因自然演化的结果,远离钙华彩池群的少量的金黄“龙鳞”在很久以前变成了黑色。
三年前,它遇到了他们,干涸的皮肤又现光泽。
他们,是黄龙的美容师。通过三年的努力,开展黄龙景观保育研究,远离景点隐藏于林区之中的黑色彩池正一点一点地恢复色彩与生机,让这些新生的彩池进一步补充了景区的景观线。
地下水|?如果地球会说话丨三年修复,黄龙长出新“皮肤”
文章插图
找出“根源”:控制钙华演替的水循环变了
“在黄龙,我看过雪白的山峰,苍翠的林海和如洗的碧空,但这些都不及黄龙的水,她从雪峰而来,长流不止,遇物成池,绽放魅力。”
2018年秋天,刘馨泽来到黄龙,一见倾心。在美丽的背后,他发现了很多游客没有注意到的伤痕。湛蓝彩池的边缘,零星分散一些干涸黑化的彩池,这是水循环结构发生一定程度自然改变的结果。
地下水|?如果地球会说话丨三年修复,黄龙长出新“皮肤”
文章插图
修复前
世界自然遗产黄龙,是“九黄线”上必打卡景点之一,和豪放雄壮的九寨沟相比,黄龙的美更加细腻温婉。
黄龙现有的景观点并未产生退化现象。在景观区外围的林区里因在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自然演化里失去水源,产生了一些黑化彩池,部分表面被杂草、苔藓、树木覆盖。这些不是景观的部分,能够通过一定的自然恢复手段,变成有水的彩池景观继而扩大当前的景观资源。
为实践这个设想和做好技术储备,2018年起,黄龙景区管理局联合省地矿局水文中心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四川省阿坝州黄龙国家级地质公园水循环特征及景观保育技术研究》科研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刘馨泽当上了黄龙的“美容师”。
刘馨泽和同事一头扎进了这片高原湿地,他在山里一住就是半年,踏遍了黄龙景区的每一寸土地,确保每个监测设备的安装无误。黄龙景区从沟口向上游主要的自然景点共有16处,研究团队共设置了7 个水循环监测断面共计30处监测站,并且首次设置了地下水监测站,形成覆盖全域的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的一体化长期动态监测网。项目组每月需要采集数据3次,监测水位、水量、水质变化,试图找出水循环的秘密。
研究发现,区内的水循环归根结底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过程,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则是水漏失过程,漏失的关键原因在于钙华的结构改变。这一认识,对黄龙水循环系统和景观演化变化建立了新的认知体系,谜团逐渐被揭开。
“控制钙华沉积演替最重要的是水。”刘馨泽说,我们通过监测发现与数十年前相比,水循环条件发生了一点变化,水系演变使得部分钙华失水,产生黑化现象,为黄龙的“皮肤病”找到了病根。同时,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监测,黄龙水体水质总体保持在一个较好水平,总水量并未减少,与以前相比,还略有增加,这为后续开展自然修复提供了极好的基础。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