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古建筑因何这般涼快?( 二 )




通过把屋檐向外挑出一定尺寸 , 可以调节阳光的照射效果:夏天早上温度较低时 , 阳光可以照进建筑内部;到了正午时分 , 太阳几乎位于正上方 , 就只能照射到檐柱外侧 , 热量也被隔离在建筑外部 , 室内保持了凉爽 。


如果是在冬天 , 随着太阳升起 , 建筑内部逐渐接受光照 , 到了正午时分 , 阳光正好射入室内最内侧墙位置 , 使得屋内暖意洋洋 。








中国古建筑有独特的梁架结构 。 高级建筑常用抬梁式 , 通过在立柱上架梁 , 层层上抬 , 形成坡屋顶 。 多层的木构件 , 比起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墙面 , 隔热性能要好得多 。


坡屋顶的形式 , 使得古建筑的顶部出现了一个架空层 , 太阳光的热量 , 必须经由两次缓冲与降温:先通过屋顶泥背层进入屋顶内 , 再经过天花板之上架空层的过渡 , 才能继续往下 , 传向地面 。


在冬天 , 架空层的存在 , 也使得室外的寒冷不能直接传入室内 , 保证了古建筑的冬暖夏凉 。


此外 , 在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木板基层上 , 还会分层铺墁各种泥背 , 如护板灰、青灰、麻刀泥等等 。


泥背材质本身不利于导热 , 再加上厚度可达30厘米 , 犹如给古建筑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 , 使外界的温度变化很难影响到建筑内部 。





优秀的建筑 , 如同优秀的人 , 是内外兼修的 。 对居住者的体贴 , 既在于一道道华丽的飞檐、一层层精致的梁架 , 也在于一堵堵敦厚而不起眼的墙 。


古建筑的墙体通常很厚 。 紫禁城太和殿的墙体厚达1.45米 , 不仅可以稳固木构件 , 也增加了外界热量传递到建筑内部的距离 , 具有保温隔热的性能 。


古建工程会在墙内采取“填馅”做法:墙的两侧为整砖砌筑 , 中间用碎砖、碎石填充 , 并留有一些空隙 , 不仅节省了材料 , 还有利于阻隔外部热量传递 。


既低耗 , 又高效;既绿色环保 , 又讲究实用 , 中国的古建筑 , 处处彰显着工匠精益求精的智慧 。






紫禁城 ,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 。 明清皇帝在这里执政、生活 , 工匠们既要成全皇家威严的仪态 , 又要保证在夏日舒服惬意地纳凉 , 大局观和小心思 , 缺一不可 。



圖 | 谁最中国


皇宫的布局大多是坐北朝南 。 《易经》上说 ,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 向明而治” , 意思是圣明的先王坐北朝南 , 面向光明的阳光而治理国家 。


紫禁城的宫殿 , 秉承着传统的朝向 , 且在南侧大量开设门窗 。 太和殿南立面有11个开间 , 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